中国经典经济学关于财富的基本理论(16)

 

五、祖德余荫论 

《易经》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从变易规律中指出了不易的财富代际延续问题。《素书》曰:“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如果从现代遗传学的角度,求得一个可以存疑但还不能证实或者证伪的解释就是:同类习性的人感生一家,就是有相同频率的生物波互相吸引,聚集到一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或者说同德相保,同心同德,同气相感,是《了凡四训》中所指的“百世之德有百世子孙保之”。

凡个人有所成就,切莫自以为是,四顾踌躇,切莫以为是自己高明,看轻自己那些可能一辈子身在穷乡僻壤的父母乡亲,饮水思源才能感念天地承载、父母生养、师长教诲、国家重托,才会芳龄永继,仙寿恒昌。

若想家道昌隆,子孙兴旺,就要从“我”辈做起,吃穿用度丰足之外,奉养老人和教育孩子之外,把富余所得以“十出其六”的比例捐赠出去,谓之“德过本”,可保家道日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