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 他喜欢我(1)

“橙色的岁月”紧接着是张爱玲“蓝红年代”。

1928年,张志沂终于等到黄素琼回国。黄素琼答应回国的一个条件是要搬回上海。因为她的同胞弟弟在上海,而他们一向感情甚好。

张志沂因在铁路局失去靠山,也不得不离开天津。 我八岁到上海来,坐船经过黑水洋绿水洋,仿佛的确是黑的漆黑,绿的碧绿,虽然从来没有在书里看到海的礼赞,也有一种快心的感觉。

好多因缘巧合,才能促成一件事,造就一个人。就这样,才有上海的张爱玲,张爱玲的上海。我估计,“张学”一定是忽略天津对张爱玲的影响的,连张爱玲《十八春》里的南京、她祖父祖母的南京,都不在他们的学术范围内啊!

“蓝红年代”里,母亲把整个家按照她的意愿作了很大的改造。家里的风格一下子很欧式,很小资。好景不长,1930年,父亲母亲离婚。

虽然他们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是表示赞成的,心里自然也惆怅,因为那红蓝色的家无法维持下去了。

虽然惆怅,但她成名后不止一次地坚持提醒人们,父母离了婚的孩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幸。

母亲再次动身到法国。

母亲把那明亮的西式的家一并带走了。

父亲的家,充斥着鸦片的云雾。在那云雾缭绕的家里,有教八股文的老先生,模样乖巧的弟弟,父亲的书房里堆叠着各种小报、章回小说,坐在里面感觉整个人都在日暮沉沉中陷下去。

这样的环境张爱玲也是喜爱的。与其说她喜欢这样的环境,不如说,她在父亲的环境里生活得愉快,所以才会心生喜悦。那个时期她的生活很有规律,星期一早晨坐着父亲的汽车由司机送去学校,星期六再由司机接回家,从小带她的保姆何干每逢周三就给她送去换洗衣服和食物。周末和寒暑假,还有好多喜欢的事情可以做:看电影、读小说、找舅舅家的表姐妹们聊天逛街、去姑姑家玩儿。

张志沂发现了女儿的文学才华。张志沂是个旧时才子,吟诗作赋得心应手。看到女儿有这方面的天赋,自然心生欢喜和宠爱。

有一次寒假,张爱玲仿照当时的报纸副刊形式,自己裁纸写作画图,编写了一张以自己家庭杂事为内容的报纸。张志沂看了非常高兴。只要有亲朋好友来,总要拿出来向他们炫耀:“这是小瑛(张爱玲学龄前的名字)作的报纸副刊。”言语间满是得意。

母亲走了,并没有带走她的快乐。

最初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