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的名士们(2)

或许,徐志摩从来没有想过他会在康桥遇到一场心灵革命。他查过家谱,祖上无论哪一代,都不曾有人写出过哪怕一行可供人诵读的诗句,但现在他开了家族先河,成了诗人。这一切都起源于康桥,而来康桥则全为罗素。

作为蜚声国际的哲学家,罗素也一向热衷于讨论政治,并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就积极从事各种反战活动。他先是进行了一系列和平演讲,接着又撰写反战传单,为此罗素被罚了100英镑。他不服,拒不付罚金,于是政府变卖了他在剑桥大学的藏书。他不怕,继续发表反战文章,最后终于被逮捕。正是带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罗素对抗着政府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捍卫真理,绝不屈节。这一切,落进当时还在美国当“中国鲍雪微克”的徐志摩眼中,引得这位青年学生对他的人格无比景仰。

所以,徐志摩开始阅读罗素的书,这下更是让徐志摩领教了罗素的渊博学识。1920年10月罗素访华。这期间,他发表了多次演说,其观点震动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这种震动,随着报纸,波及了大洋彼岸的徐志摩。终于,徐志摩毅然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头衔,乘船到了英国,想跟罗素这位二十世纪的伏尔泰,认真念一点书去。

可直到徐志摩到了伦敦以后才知道,罗素竟然会因其在一战期间的和平主张,被剑桥三一学院除名。这多少令徐志摩觉得失落。无奈之下,他只得进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跟着拉斯基教授继续学他原来的政治学。第一次寻访,他与罗素失之交臂。

直到徐志摩进了剑桥大学,才终于又有了机会。1921年9月,罗素回到英国,与他的第二任妻子住在伦敦,靠卖文章过日子。10月,徐志摩从欧格敦那里打听到罗素的地址后,便找机会拜访了这位神往已久的二十世纪的伏尔泰。

从此以后,他开始了与罗素密切的往来。罗素时常会从伦敦到欧格敦的邪学会中作演讲,徐志摩便经常有机会得以瞻仰这位精神导师的风采,聆听嘉言。他沐浴了罗素思想的光辉——平等,和平,捍卫自由,渴望爱,追求真理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徐志摩对罗素这位精神导师的崇拜,真正到了恨不得顶礼膜拜的程度。他曾这样赞颂罗素,说他“是现代最莹澈的一块理智结晶。而离了他的名学数理,又是一团火热的情感;再加之抗世无畏道德的勇敢,实在是一个可做榜样的伟大人格,古今所罕见。”而罗素同样也对徐志摩高水准的文化修养,赞叹不已。

虽然,罗素在徐志摩新诗创作道路上,并没有产生直接的推力,也很难说浪漫的徐志摩对罗素严谨的哲学体系有多深刻的理解,但罗素的个性气质与思想的确太合徐志摩的胃口。渐渐地,徐志摩身上折射出罗素式的气质特征,变得愈发清高起来。最明显的,或许便是关于婚姻与爱情的态度,那简直就是罗素的投影。罗素一生有过四次婚姻。第一次,贵族出身的罗素恋上了爱丽丝。但由于这位姑娘的平民身份,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罗素家庭的反对。但年轻的罗素克服重重阻力,哪怕没有一个家人愿意参加他的婚礼,他仍然与爱丽丝举行了婚礼。然而在婚后,罗素的爱情却不仅仅属于爱丽丝一个人。奥托莱恩·莫雷尔夫人、康斯坦斯·马勒森夫人以及名演员科利特·奥尼尔都曾经得到过罗素的爱情。当然,罗素与爱丽丝终于分居。罗素的第二次婚姻则发生在十年后,1921年9月,也正是徐志摩在剑桥游学期间。十四年后,1935年,罗素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然后他挽着他的秘书贝蒂第三次走进了婚礼的殿堂;然而到了1952年底,已然八十岁的罗素再一次离婚,随后便与英国传记作家埃迪斯·芬琪一起打造了他的第四次婚姻。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罗素的婚姻正应了他对自己的评价:对爱情的渴望是支配他生命的三大激情之一。严谨的哲学家如此,浪漫的诗人又怎会让心中的爱情溜走?徐志摩一生的热烈最直白的体现,便是他对自由爱情的执著。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幼仪离了婚,是罗素式的叛逆。而他接下来要实现的爱情理想,比之罗素,有过之而无不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