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1959,韶山之行(17)

十、依依惜别的深情

6月27日,毛泽东在寓所召开座谈会,接见当地干部群众,听取关于韶山生产、生活情况的汇报,并征求群众的意见。

这天早上,韶山招待所所长赵伯秋、派出所所长胡兆祥交给招待所服务员马葆荣一个任务,并说这是一个很重要很光荣的任务:请马保荣替毛主席把换下的衬衣、长裤洗干净,并说下午两点要。马葆荣听说下午两点要衣服,知道毛主席要离开韶山了,心里有点“慌”,起来,想到要给主席洗衣服,要做一件光荣的事情,更是激动不已。她又喜又急,把衣服拿去洗了,再放到避静处晾干。午饭后,她将衣服收叠得整整齐齐,交给了赵伯秋、胡兆祥。胡兆祥跟她开玩笑说:“毛主席穿了一定非常满意。”

中午,毛泽东又邀请了昨天晚上没有赴宴的一些乡亲一同共进午餐。这些亲友中有毛泽东外婆家的表兄文涧泉、文梅清,堂表弟文东仙,表侄文九明(文泮香之子),表侄媳毛梅秀(文孝根之妻),房弟毛碧珠,堂嫂谢素贞(毛宇居之妻),连襟毛华村,老地下党员杨舜琴、谭熙春,还有文东仙的儿子文锡祥,毛宇居的外孙胡行之等。饭后,毛泽东又与他们合影留念。

就要离开韶山了,招待所所长赵伯秋提出请毛主席题个词,作为留念。毛泽东说:“题个什么字呢?不题算了。”赵伯秋反复恳求他题。毛泽东说:“那就签个名报个到吧!”说完,拿起墨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七日陪同毛泽东一起来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也在韶山招待所的留言簿上写下了那首六言诗:“韶山风光依旧,人世几经沧桑。壮志已成大业,何须衣锦还乡。”1987年2月17日,已经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王任重再次来到韶山,又在留言簿上重写下了这首诗,并自注云:“一九五九年六月,我随毛主席到韶山,在招待所的留言簿上写了这样四句话,从未在报刊上发表过。今天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为感激主席生前对我的关怀培养之情,把这几句话重写出来,作为纪念。”

下午2时,马保荣从松山值班室出来,只见好几个工作人员整齐地站在坪里,等待着和主席照相。马保荣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她想,几天来的心愿就要实现了,幸福的时刻到了!

一会儿,毛泽东神采奕奕地走出“松山一号”楼,来到坪里。看到几个女服务蹲在地上,便说:“怎么啦,你们还要照个相?好好,好好!”天气很热,大家心情又是惊喜,又是激动,幸福无比。毛泽东见大家衬衫都有些湿润了,连忙打着手势说:“都起来吧,起来,难得蹲呀!”毛泽东说着,高兴地站到人们中间,工作人员紧紧地靠在主席身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新华社记者侯波端起照相机,“咔察”一声,给大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当日下午,毛泽东在韶山邮电局前大坪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并和他们一起留影,前排正中坐着毛泽东,右边坐着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上千群众参加了合影。男女社员和学生们,不停地欢呼、跳跃。

当日下午1点30分,三辆小轿车缓缓开出韶山冲。成千上万的群众热烈地鼓掌欢送自己的主席。毛泽东在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等人的陪同下,离开韶山,经宁乡、望城到长沙去了。

途中,毛泽东两次下车访问农民群众。在离开韶山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毛泽东叫司机赵毅雍停下,走出轿车,健步走在田垅上,观看垅里的禾苗生长情况。当看到禾苗绿油油的长势良好时,毛泽东高兴地对周小舟等人说:“这个地方我小时候来过呀!”这时,有个手持雨伞的中年农民路过,毛泽东立即走上去,亲切地和他拉起家常,问他叫什么名字,家住什么地方,家里有几口人吃饭,口粮有多少。这个农民一五一十地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主席。

车队继续行驶,路过宁乡县曹家坳时,毛泽东又下了车,来到附近的社员家里访问。在一户社员家里,毛泽东从堂屋走到灶屋,详细察看。见到一位年老的社员,毛泽东问道:“这里叫什么地方?”那社员回答说:“叫曹家坳。”毛泽东频频点头,风趣地说:“是不是曹操那个曹呀?”大家高兴地笑了,并回答主席说:“是的。”

约莫下午两点钟,太阳照亮了长沙城,微风吹拂,湘江泛着粼粼的波光。车子开到长沙河西轮渡码头,驶上渡船,向东岸进发。毛泽东在船上又下车,看了看湘江猛涨的大水。快接近东岸时,中山西路河边码头准备上班的群众见到了站在轮渡上的毛泽东,连忙高喊:“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人们欢呼雀跃。霎时,成千上万的人象潮水一般涌向江岸。毛泽东微笑着走上江岸,慈祥地向群众鼓掌,招手致意,一直走到码头上面的大坪才上车。

上了车,车队穿过人群,向省委招待所驶去,车子走了很远很远,人们还在不停地欢呼。

当日,毛泽东在省委接持处下榻。

当天晚上,毛泽东在下榻的寓所亲切接见了杨开慧的哥嫂杨开智、李崇德夫妇及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等,并一起共进晚餐。

6月28日,清早,毛泽东在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等人陪同下去武汉,再乘船去庐山,参加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即庐山会议。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