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萧三——第一个为毛泽东立传的人(3)

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致力于刚成立不久的新民学会会务工作。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会友和有志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当时,他的老师杨昌济被蔡元培聘请到北京大学当教授去了。北京是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赴法勤工俭学是北京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倡导的。主持者在北京、保定一带办法文学习班,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的一批湖南青年,纷纷去保定、北京学法文,也学工艺。蔡和森带领几十个青年学生去保定学法文,萧三和几个人到北京,与本省及浙江的中学生办留法预备班。毛泽东和湖南第一师范同学罗学瓒、张昆弟等一同到达北京,住在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巷七号公寓,七八个人挤着睡在一个炕上。

据萧三回忆,北京大学校内当时出现了许多组织,课外活动相当活跃。各种会社如哲学研究社、新闻学研究会是毛泽东最感兴趣的。新闻研究会请名记者邵飘萍来演讲。毛泽东每次都去听,萧三也去听过两次。

在北京,除和一般青年共同组织活动之外,毛泽东和蔡和森、萧三等新民学会会员又有个别的活动,和在长沙时一样,他们经常到杨昌济先生家里去请教。杨先生那时住在北门(地安门)外豆腐胡同。毛泽东就住在杨家,他们去那里总是呆大半天。和在长沙时一样,杨昌济夫妇和女儿杨开慧总是殷勤招待,留吃午饭。还是和在长沙一样,每人两双筷子,一双公筷。饭前饭后谈学论道,讨论时事。毛泽东当时不打算出洋赴法,他要留在中国研究学问和救国之道。但在北京居住要花钱,杨昌济把毛泽东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职员,每月薪金8元。馆长由北大教授李大钊兼任,他对毛泽东很器重,认为毛泽东是湖南学生的领袖。

当时文化界名人荟萃在北京,毛泽东仰慕他们。杨昌济先生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介绍他们去拜访过其中几个人,他们随同去访问过的有蔡元培、胡适、陶孟和……1918年冬,这批预备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派一人先去法国作先遣,主持人也认为有必要。毛泽东对这事出了许多力。

冬天,毛泽东和萧三想去看海,他们认为没有见过大海是一大憾事,因此决定到天津附近大沽口去看看。他们乘火车到了天津,然后又转车去大沽口。下车后,走到海滨一看,哪里有万顷波涛,连水都没有!只见前面白茫茫一片,原来是一个冰的世界!眼力所及的十里海面上,冰块高低不平地躺在那里,两人都很失望,但是既然到了海口,就是结了冰,也得在上面走走才过瘾。他们于是相约,两人各向一方走去,绕它一周,然后回到原地来集合。

毛泽东向西,萧三往东。走到前面,忽然眼前出现一个木头房子,在迷茫的雾气中闪烁着隐约的火光。萧三径直朝它走去,只见屋内一个中年人在生火,在劳作。他看到萧三,奇怪地问:“你从哪来?”萧三回答是南方人,打算来看海的……一会,毛泽东也进来了。主人表示欢迎,给他们泡茶喝,同他们谈话。毛、萧二人问他,为什么住在这里?他支支吾吾,不肯说真话。二人也就不问了,谈些别的话。坐了一会,他们又分头绕了半圈,才走到原地汇合。但毛泽东回来的迟,萧三等了许久许久,觉得脚都冻硬了,问他哪去了?毛泽东笑道:我有意找“蓬莱仙岛”的,谁知什么也没找到……上得岸来,毛泽东和萧三仍乘火车到天津。这时候已经是晚上了,街上一片灯光。二人都急着小便,但找不到厕所,于是去问警察。那警察听毛泽东一口湖南话,又见萧三抱着一个大皮包,便不答理他们,并要检查他们的皮包。毛泽东则故意逗他,从萧三手里拿去皮包,紧紧抱住不放。警察愈加怀疑,要看,毛泽东却不给。最后,警察从毛泽东怀里抢去皮包,打开一看:里面除两条毛巾、牙刷之外,尽是些贝壳——他们从大沽口海边上捡的。毛、萧二人哈哈大笑,警察却晦气地把皮包还给了他们。他们也忘了要办的事。最后,在一个小摊上买了几个有名的天津锅饺吃了,顺便进店找到了便所。

在回北京的车上,除毛泽东、萧三外,几乎没有别人。他们最苦的是两脚冻得麻木,车上也不生火,没法子。于是,他们索性脱了鞋,两人对坐着,把脚伸到对方的裤腿里去取暖。两个来钟头之后到了北京,下车后各自回到原来的住所。这就是毛泽东与萧三的大沽口看海之行。

后来,1939年萧三回到延安,在毛泽东处吃饭,毛泽东还回忆起这次“旅行”,并对人说:“我那时真希望找到蓬莱仙岛哩……8岁的时候,我非常信神,我父亲不信,我和母亲还认为不对,会对家里不吉利哩!有人说我从小不信神,那是讲错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