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要来京!(2)

一、淑一同志不必远道来京

1950年4月18日,毛泽东写信给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信云:

淑一同志:

来信收到。直荀牺牲,抚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学习马列主义,可于工作之暇为之,不必远道来京,即可达到目的。肖聃、午亭两位老先生前乞为致候。顺颂

健康。

毛泽东   

一九五○年四月十八日

李淑一是湖南长沙人,生于1901年,当时在长沙福湘女中任教。

说起李淑—和毛泽东的相识,就离不开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杨的父亲杨昌济、李的父亲李肖聃、柳的父亲柳午亭,都是湖南颇有名望的学者,三家交谊颇深,堪称世交。1920年,杨昌济在北京病逝后,杨开慧和母亲回到长沙,受到李肖聃一家的热情照顾。同年,杨开慧来到李淑一的学校读书,两人从此结为同窗挚友。柳直荀14岁就寄居杨家,由杨昌济亲自指导其学习,他在杨家结识了杨先生的得意门生毛泽东,并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就这样,四个年轻人常常在一起交谈、聚会,渐渐由熟悉而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1921年,杨开慧和毛泽东在省立一师结了婚。接着,由杨开慧牵红线,帮助李淑一摆脱家庭的束缚,于1924年和柳直荀自由恋爱成了亲。两对夫妻之间志同道合,亲如兄弟妯娌。

1927年柳直荀担任湖南省政府委员、省农民协会秘书长。“马日事变”后,他告别妻儿离开长沙,继续投身革命,参加过南昌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中共鄂西分特委书记,1932年9月在洪湖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牺牲。李淑一与丈夫失去联系后,只身带着儿女,遭受了种种磨难和迫害,苦苦等待了22年,直到全国解放,才获得柳直荀牺牲的确讯。这给她带来了深重的痛楚和打击。

1950年初,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告知柳直荀殉难的消息及儿女长大成人的情况,并要求去北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对这位故人深为系念,十分关心,但认为她不必远道来京,而在教书之余即可学习,因此回信拒绝了她的要求。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拒绝过友人向他推荐李淑一为北京文史馆馆员的要求。1954年3月2日,毛泽东在写给秘书田家英的信中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土)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北京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一先生,请她表示意见。”

李淑一没有表示不同意见,她理解毛泽东的心情,再次打消了去京的念头,安心在长沙教书育人。

1957年2月,李淑一挥笔写下纪念柳直荀烈士的一首词《菩萨蛮》,并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读后感慨万千,于1957年5月11日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和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中表达了对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的深切怀念之情。

同一天,毛泽东还致信李淑一。

淑一同志:

惠书收到。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们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大作读毕,感慨系人。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略)

暑假或寒假你如有可能,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此外,你如去直荀的墓的时候,请为我代致悼意。你如见到柳午亭先生时,请为我代致问候。午亭先生和你有何困难,请告。

为国珍摄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信中提到的《游仙》,见指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大作”即指李淑一怀念柳直荀的《菩萨蛮》。

1959年6月,毛泽东由韶山返回长沙,由华国锋陪同,在湖南省委接待处亲切接见了李淑一,并同她合影留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