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初辟(3)

 

3、宝安和工展

 

早年间,在中国有一些特殊的地带,就是中国与国外境外接壤的地带,叫做边防。中国公民去那里要办特殊的证件,而多年来国家也很少往那里投资,因为怕打仗,打坏了坛坛罐罐。广东深圳宝安县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要不怎么就叫宝安了。

深圳特区建立时,宝安县迁至二线之外,要重建一个县城,还要操持各项事业。但当时宝安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000万元,这点钱盖楼搞工业都显得力不从心。当时的宝安县县长李广镇急得不行,怎么办?隔河相望,发行股票在香港是天经地义的,是深入人心的。但在宝安,这里是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谁敢提股份制?

宝安县大着胆子提了,深圳市也大着胆子批了。特区就是应该先行一步。1983年7月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成立。

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的设立和发行股票确实大胆,但更大胆的是《深圳特区报》。

(图片10)《深圳特区报》整版

要知道这个《深圳特区报》可是我们常说的党报啊!作为党报,你怎么能够为一个当时有争议的事物服务呢?但是敢为人先的特区人就这么做了。这是1983年7月25日的事。  

宝安的招股启事有点意思,一共200来个字,俨然就是今天动不动就需要上万字的招股说明书的微缩版。俺想干什么、你有什么好处都用最精炼的语言讲得很清楚,特别好玩的是,他们把要盖的那个大楼的草图都放在了这个招股启示当中,比现在某些弯弯绕式的募集资金投向清楚多了。

(图片11) 宝安招股启事(说明)

股票卖得好吗?据说由于当时人民币最大面额仅为10元,又没有点钞机,公司财务点钞票把手指头都磨破了,只能用胶布贴上接着数钱。那年的腊月二十九,正好收了几十万现金,但恰逢过节银行都提前关门了,只能将收到的几十万现款放在床下,战战兢兢的守着大笔钱过了年。

(图 12) 宝安股票(说明)

1991年6月25号深宝安上市交易,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总资产将近100亿元的大型综合类集团公司。它的名字也改了,叫中国宝安。

实际上,利用发行股票而盖大楼的深宝安并非第一家,早于他们三年,远在四川的成都工展就用这个办法拿到了2000万块钱。盖起了一座蜀都大厦。

(图13) 成都工展股票(说明)

成都工展的股票印得很精美。手工绘制,照排制版,比抚顺红砖好多了。成都工展的股票是成都人王冠武手绘的,然后照排制版,由东河印钞公司印制。王冠武后来成了股票设计专家。

1979年12月,成都市计划建立一个展览窗口,这个任务落到了筹备组主任陈良平和他的同事肩上。但当时没有资金,他们想到了用股票集资的方式,于是打报告给成都市领导。

1980年初,市经委向市政府递交了建立“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公司是由各集资合股的股份公司。公司资金按入股自愿的原则。公司的资产属于投资的各单位集体所有,任何单位不得平调或侵占。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拟建公司展销大楼(即现在的蜀都大厦)。” 

注意,这里所叙述的原则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问题,但在30年前,这还真是问题,是大问题。比如,“公司的资产属于投资的各单位集体所有,任何单位不得平调或侵占。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30年前,投资绝大多数都是政府的,尤其是在城市中心,搞这么大的大楼,怎么能允许非政府的机构操持?其次,就算是投资是集体的,怎么政府就不能动了?那个年代,讲究的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大公无私,甘于奉献。

1980年6月11日,成都市政府下发文件,批准设立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这其中还有个细节,在成都工展的设立申请和成都市政府的批复中,都把股份公司错写成“股分公司”,分家的分。但从中文字面上来理解,这也没错,分家单过,责权分明。

成都工展后来在深交所挂牌交易,简称蜀都A,现已改名舒卡股份。

以上内容图略,图片内容请参考原图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