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块红砖
在中国人眼里,股票曾经是一个魔鬼。茅盾先生的小说《子夜》把这个魔鬼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头脑中。但是,1980年,有人要为股票平反。
1980年9月25日,在《工人日报》上,孙广林在《怎样看待股份公司的性质》一文中认为:社会主义的股份公司与马克思所论述过的工人合作工厂一样,是一种公有制性质的企业。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筹集资金,有利于待业人员安排,是社会主义企业一种可行的模式。
同一版上也刊登了邢廷风的文章,他认为:股份公司的私有制性质决定了它的分配原则是按资分配。这种私有制的股份公司,对于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实在是弊多利少。
图片5工人日报
改革开放初期,知青返城使中国的城市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到1979年,全国回城的知青大约有1700万,再加上320万没有就业的留城青年,总数达到2000多万,大体相当于当时中国城镇人口的十分之一。
为解决知青回城的就业问题,1980年4、5月份,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召开了劳动就业座谈会。在这个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提出股份制设想,认为可以号召大家集资,兴办一些企业,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扩大经营,以此来解决就业问题。
图片6 厉以宁
当然,那时的股份制是集体股份制经济,只是限制在类似北京大碗茶之类拾遗补缺的街道合作社里,完全不牵扯到国营经济。但即使这样,也是刀光剑影,漫天口水。
股份制企业出现了,那么谁是新中国最早发行股票的企业呢?
是深宝安?北京天桥?还是上海飞乐?都不是。最早发行股票的是一家红砖厂。
1980年代初,中国到处都在盖房子搞建筑,红砖奇缺。在抚顺,抚顺红砖一厂年产量只有800万块红砖,而市场需要量是2300万块。每天到抚顺红砖一厂拉砖的人和车排起长龙。怎么办?要想扩大生产能力,需资金1800万。如何筹资呢?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聪明人,胡颂华。
图片7 胡颂华
胡颂华当时是抚顺市人民银行的一个信贷员,他也为砖厂着急。在辽宁图书馆,他看到了关于股票的一本书,都是介绍外国的股票。我们不妨就试一试吧。
于是,中国人民银行抚顺办事处向抚顺市建委和人行打报告,要求发180万股票。当时有人认为发股票是资本主义的,是出风头。但抚顺市政府、市建委觉得这事好啊,还有人给拿钱,扩大生产啊。市建委建议发280万股票。1979年10月20日和12月27日,市领导两次开会研究发行股票,最后决定发行260万股。
因为发行挺急,股票是找报社印的。今天肯定不能找
报社印股票了,太容易被仿制了。今天也不用印了,都电子化了。
当时股票不卖给个人,都是大厂买,像抚顺铝厂,抚顺钢厂,石油三厂。哪家买了股票,就可以优先买砖,不用排队,能不积极吗? 1980年1月1日红砖股票正式发行,到1月28日有200多家企业认购,280万股票认购一空,大功告成。
这张股票的背面,有三条还本及优惠办法。不像是一张股票,更像是一份合同,特别是这第一条:凡需用红砖单位均可用利润留成和基金结余等资金酌情购买。看明白了吗?他规定了,你要用什么样的资金来购买,并且呢,还好言相劝要酌情购买。那第二条规定呢?两年之后还完,也就是说这个股票是可以收回的。
(图片8、9) 红砖股票正反面
因为当时还怕上级责怪,不让搞股份制企业。所以, 1982年以后,抚顺银行通过新增的利润、税金的形式,买回来原来的股票,收回了股本金,又变成国有资产独家经营了。
现在,胡颂华手里还有一张红砖股票,成文物了。据说这张股票现在的价值——六位数。
股票哪有收回的?所以,红砖股票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股票,只能算是准股票,疑似股票,或者更接近债券。
虽然红砖股票只是一个准股票,但它是改革开放后股票的星星之火,其后出现了更多的准股票,以及真正的股票。1980年4月出现了成都工展股票,后改为蜀都股票上市;1983年7月深宝安股票发行;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票发行,1984年11月上海飞乐股票面世。
以上内容图略,图片内容请参考原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