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有时候也称“八月节”,因为它正是在农历的八月。习俗无非跟吃有关,我小时候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挨饿,长时间吃不饱,所以逢年过节“吃”是第一重要的。今天可能感受不到了,我们那时候非常愿意吃的就有各种各样的月饼。北京有一种月饼给我印象很深,土话叫“自来红”,它是指一个圆圆的像小馒头似的饼,非常硬,上面盖一个红的圈儿,还有“自来白”。这种月饼有时候搁一段时间,干了以后咬起来都非常费劲。有的相声中就说,买完月饼出来以后,月饼滚到马路中间,车一压过去就嵌在马路里了,然后拿撬杠“嘣”一声给撬起来还是好的,就说明这东西有多硬。在我印象中,小时候的月饼没有像现在广式月饼那么软的。
对于中秋的习俗,《周礼》上就有记载,说明那时候中国人就开始过中秋了,非常早。为什么要过中秋呢?这跟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有关。因为一到秋天正是收割、收获的季节,秋天是七、八、九三个月,八月十五正好是中秋为半,是秋天最中间的一个时期,过了这几天以后所有的东西就要收割完毕了,所以也是一种庆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过节的风俗。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注重中秋节。我们今天通过一些古代器物,也可以了解我们民族中秋的文化。
这件东西一看上去不容易猜出是什么意思,因为这种文化离我们很久远了,而这样的文物存世并不是很多。这件东西大约是我在20多年前买的,它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叫“三酸图”。所谓“酸”,就是酸腐。中国人认为有学问的人都是比较酸腐的,就是比较讲究,中国文化中这个“酸”字还有一种自谦的意思。
“三酸图”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指儒、释、道,就是儒家、佛家、道家,这三个中国传统的学问或者说宗教当中各代表一种含义。首先是儒家。我们都认为儒家学说酸。为什么呢?人只有有教化才得以正行。儒家文化深奥,一个人了解得再多,很多知识仍是不知道的。一个人能够走向这个社会,道德是第一个标准。过去有很多人认为知识是第一标准,这肯定不对,因为古代有很多人是文盲,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知识不够丰富,但是道德水准很高,知道怎么在这个社会上得到别人的尊重。由于儒家学问高深,它认为生活就是酸的。第二是佛家。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难,认为生活原本是苦的,所以要普度众生,教人怎么去修行来适应这种苦难,因此叫“苦行僧”。第三就是道家。道教认为生活本身是甜的,人一天到晚只不过是自寻烦恼,认为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从道教的角度去看都只是庸人自扰。所以“酸、苦、甜”代表了三种学说和思想。
另外一种说法就非常具体了。这是三个人: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夜游赤壁就是他们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人。这件作品的内容是说这三个人在尝桃花醋,说他们三个人在比谁的学问大;一说跟上面说的儒、释、道异曲同工,认为每一个人代表一个学派。
这件宝物和“中秋”这个话题非常相符,因为有苏东坡。苏东坡最有名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得特别有气魄,一开始就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们每年都过中秋,一个人如果寿数过百,一生中无非过100个中秋,但是中国有文化记载的历史有5 000年了。自打有了“嫦娥奔月”以后,中国人对中秋就更加寄托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其实有的时候也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这些诗篇就像时空穿梭机一样,让我们可以去感受古人的一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