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诛杀上官(2)

成年后,精神恍惚不安,或私衣妇人之服以备刺客,或因妖梦自占吉凶。显庆五年被人告发,废为庶人,更徙黔州,囚于承乾故宅。上官事败,他也不免一死。这位高宗皇帝的庶出长子,只因生在帝王家,郁郁一生,年仅22岁便做了政治倾轧的可怜牺牲品。12年前他被推上太子位,至此被皇帝赐死,成为这场年逾一纪的后宫争夺的一头一尾。他本人大概至死仍莫名其妙怎样被历史捉弄的。

此外,除了王伏胜被杀头,左肃机郑钦泰等一批朝士受株连被贬流,右相刘祥道也坐与仪善,罢政事。武则天能在同上官仪的角逐中卫冕轻取全胜的原因,一方面是上官仪新进未久,在朝里势孤力单,没有根基;另一方面,武则天控制皇帝有术,她还不乏先见之明,早早诛除了王皇后、萧淑妃这两位冷宫阴魂,断了她俩东山再起的后患,这样武则天在后宫已经处于无人可以取代的地位,就比较容易逃脱被废黜的厄运。关于王、萧二人的死状,史书上有令人毛骨耸然的描写:初囚,高宗念之,闲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开一窍通食器出入。

高宗恻然,呼曰:“皇后、淑妃安在?”庶人泣而对曰:“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言讫悲咽,又曰:“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高宗曰:“朕即有处置。”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这一节描述,史官显然用了渲染不实之笔。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如何能得数日方卒?且王、萧二人年纪不过三十,如何以“二妪”-老妇相称?按情节,是武则天私自处置,但新传和通鉴又记为宣敕处分,王氏还有“昭仪承恩,死自吾分”等语,前后矛盾。所有史料又都不记何日执行。众多疑点,难称信史。颇似是对汉史上吕后杀戚夫人故事的拙劣抄袭。但王、萧二人受尽屈辱而死,是毋庸怀疑的。对此高宗皇帝或有风闻,不免心生恻隐而迁怒于武则天,他让上官仪草诏废武之举,应是这一类积怨的爆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