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沉默的历史与庄严的史诗

沉默的历史与庄严的史诗 

——我看《冰与火之歌》 

书非借不能读也,发展到现在,大概已经变成了书非租不能读也。因此,分明早就已经买了乔治?马汀的《冰与火之歌》,却一直让它放在书架上沾灰,一直没有拿下来看。感觉似乎就像一个装满精彩的气囊,总觉得延后一点戳破,就越能长时间地感受到这精彩的兴奋。 

终于在年前拿下来,慢慢地看完了一遍。 

它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可以快速看完的书。它那沉重庄严的语句,满溢在语句中的紧张气氛,以及不断展现的博大精深的历史,都需要我慢慢去体会,慢慢地把它化成画面,展现在我面前。 

《冰与火之歌》是美国作者乔治?马汀的长篇奇幻史诗巨作。乔治?马汀以科幻成名,其后成为影视编剧,执笔冰与火之歌后不断获得各项幻想文学大奖,连续三年荣获读者选举的最受欢迎幻想文学大奖,同受评论家好评。在第一部在畅销书榜上掀起一阵狂澜之后,相隔数年,第二部在英国印刷,成千上万的美国读者跨海邮购。 

首部曲权力游戏仅仅只是故事的开端,目前,国王已逝,各大家族矛盾激化,国王的两个弟弟和儿子都自立为王;原本归顺于国王的北境之王再度自立;凛冬将至,北境的异鬼隐然重现;他乡异土,前任国王、龙血传人的遗族刚刚站起,她将驾龙而来,重获先祖的荣耀。 

整部权力游戏,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它史诗的壮阔与宏大,纵然画面刚刚展开,我便已窥见其中深邃的宽广,激流在其中翻滚,历史在其后静默,众多的人物在其中嘻笑怒骂,悲苦欢腾。 

西方传统奇幻之于东方玄幻最大的差别,我始终认为是世界观的设定与建设。东方玄幻大多同样建设在架空的背景上,同样也有着甚至更为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在世界的广度上基本上不逊色于西方传统奇幻。但是,在世界的深度,也就是一个世界的历史感上,西方传统奇幻则表现得更为深厚。 

在冰与火之歌中,在老奶妈的故事中,在淹没其中所有人的记忆中,历史就如在身边。近有拜拉席恩家族推翻坦格利安家族,远有龙王伊耿的征服战争,遥至历史的边缘,外人入侵新大陆,森林之民悲呼灭绝,再延伸那边缘之外,远古时的魔法时代……历史和传说密不可分地纠葛在一起,历史悠久的家族固然以先祖所经历的一切为傲,普通的升斗小民也津津乐道的似幻似真的传说。每一个家族的血脉、族语、旗帜,全部都是历史的见证,所有的人,都是这历史的延续,“怒火燎原”之役的一切还挂在每一个人的嘴边,坦格利安时代对家族的影响仿佛更为深远,而在布兰从他濒死的梦中醒来,目光射向几乎已不存在的森林之民的时候,想要追寻魔法的奥妙的时候,冰与火的历史,不再是平面的史书上冰冷的过去,而是立体地呈现出来,不用长达数十页的记述,而靠每一个人的口耳相传,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我在翻阅这部书的时候,不仅紧张地关注着如今的局势,不安着不远将来的战乱,更想像着过往曾有过的辉煌灿烂。冰与火之歌首部曲仅仅两本的内容,便让我看到了史诗的架构。 

地理与历史紧密结合,也是冰与火之歌的一大特色。我看过的东方玄幻小说在架构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地点时,常常轻描淡写地带过一句“曾经在历史上,这里……”冰与火之歌只有七大王国,论起国家数目和城市数目,比起众多小说来说并不出色。但是这里面的每一个城市,都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结合体。临冬城寒冷严肃,山谷王国险要独立,凯岩城阴森富裕,富有权势。这些城市的特色一方面靠它们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来构筑,另一方面靠家族特有的文化来形成,因此不管什么时候,一想到这些城市,所想到的并不只是一个个不同的名字,更给人带来各种不同的感觉。 

除了这些历史文化的中心城市,冰与火之歌中还有众多的标志性地点。北境长城,从远古便开始护卫着七大国的巨大建筑,书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在它的附近曾经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战斗,它的上面始终坚冰笼罩,它始终沉默、庄严而疲惫地站在那里,当琼恩自知此生与它纠葛难解,当长城下的黑衣军团不经意地道出自己的过去,当提利昂酒醉后迷蒙着眼睛执意去看它最后一眼的时候,它沉默的身影也沉沉地压在了我们的心头。而长城外的异鬼苍白冰冷的身影,也模模糊糊地让我们凛然恐惧,战战兢兢。 

在冰与火之歌中,如同北境长城、如同神木林这样的地点始终是静默的,它们就像历史,永恒不变地见证着人类的兴衰苦乐。因此神木林中每一张脸上的红目,总是静静地望着前来祈祷的人,魔法早已消亡,神祗尽皆隐没,只有人类,仍然在台上手舞足蹈。 

冰与火之歌的情节发展之慢,是众所公认的。首部曲上册进行了一半,国王和他的新任首相才慢腾腾地出了临冬城,向着君临城行去。整个的这半册也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情节,故事就在史塔克家的各个人之间穿插着,即使远在他乡,坦格利安家最后的女儿嫁给了蛮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就在这平淡的情节中,却有一种暗流潜伏其中,让我对未来满怀不安。史塔克家与兰尼斯特家针锋相对,前任首相死因莫名,国王劳勃昏庸酗酒,世界的局势,仿佛一触即发。临冬城主、国王的新任首相艾德?史塔克不断重复着族语“凛冬将至”,我的心里也不断感受着局势的沉重,想像着凛冬的严寒。 

冰与火之歌的世界是酷夏与严冬交错,一载热暑后可能是一载严寒,但是如今似乎无边无尽的盛夏已经达到了顶点,历史告诉我们,从未有过的严冬即将到来。当史塔克家的孩子布兰在几乎令他死去的梦中看见金色眼睛的乌鸦对他大声叫喊:“因为凛冬将至!”的时候,我一阵毛骨悚然,寒毛乍立。 

“凛冬将至”,如预言,如诅咒。 凛冬将至,异鬼重现,七大国战乱迭起,消逝已久的龙从卵中孵出,从梦中醒来的布兰抚摸着生命共同体的冰原狼,立誓寻找森林之民,使魔法重回人间…… 凛冬将至,乱世将至。 

冰与火之歌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情节安排方式。它的故事始终在各个人物身上穿插,每一章的标题就是这一章主视角的人物。以前,我并不喜欢这种安排方式,总觉得这个人物的故事我还没看过瘾,就跳到了另一个人物的身上。但这套书却并不会给我这种感觉。 

除开嫁给蛮王的暴风公主丹莉丝,其它的人物都是在七大国活动。他们之间有着无比的关联,这个人物行动的结果可能是那个人物行动的原因。每一章的结束,这个人物的情节便已告一段落,我们迫不及待地把目光投到另一边,想要知道它所导致的结果或引发的效应。即使是远在他乡的丹莉丝,她的丈夫卓斯的愤怒也是因为国王劳勃一次愚蠢而不成功的刺杀,卓斯因报复而死,丹莉丝因他的死而成为龙的母亲,在彼方成为了七大国的敌人。 

冰与火之歌人物众多,光是足够作为文章标题的主线人物就达到七个。但是首次让我对这部书感到震动的,也是它的人物。 

艾德的妻子凯瑟琳,是徒利家的大小姐,从温暖的南方嫁到严酷的北方临冬城,甫结婚不久便遭到了丈夫的背叛,并不得不养育与长子罗柏同龄的私生子琼恩。故事一开始,我所看到的凯瑟琳便是一个冰冷的贵妇,美貌无比,怀念温暖的故乡,对琼恩始终带着倨傲的冰冷疏离,对自己的丈夫又爱又敬又恨。我以为这是一个温室的花朵,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如果能不被风雨所折,就可能移居新的温室,即使会背叛自己的丈夫孩子。当她的孩子布兰从高塔上摔下,昏迷不醒甚至随时有可能死亡的时候,我看到的凯瑟琳是一个疯狂而忧心忡忡的母亲,在丈夫离开的时候甚至不去送行,当琼恩要求临行前看布兰最后一眼的时候,疑虑尖锐而痛苦。当担心孩子醒来的人派来刺客刺杀布兰的时候,凯瑟琳拼死护住儿子,并用自己的手掌握住了锋利的刀刃。仿佛被肉体的疼痛所惊醒,凯瑟琳清醒了过来,坚强地决定从深不可测的敌人手中守护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仍然有天真的一面,有脆弱的一面,但她终于成为了一个坚强的女性与母亲,也成为了她的儿子——成长起来的罗柏最有力的支持者。 

其他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立的性格,每一个人都有他多面的发展。即使是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艾德,也在临死前为了拯救自己的女儿而承认了不属于自己的罪名。即使是我明知将会成为七大王国最大敌人的丹莉丝,在她从烈火中站起,怀抱三头幼龙——大陆上最后的龙的时候,我的内心里也满是欢欣鼓舞。 

这就是人物的魅力,在整部冰与火之歌首部曲里,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那样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我期待每一个人物的未来,同样也期待情节未来的发展,我想像着,在我眼前会出现如何宏伟的历史画卷,而这些人物,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将发展出如何精彩的故事。 

在一切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让我沉醉于冰与火之歌中的,是它的语言。简洁、凝练、朴实,却庄严。它毫不华丽,却具有电影般充分的视觉效果。所有那庄严神圣的景色、紧张惊惧的震颤、广袤无垠的眺望、激烈潜伏的暗流,都在这平实却华丽的语言中一一道来,如在眼前。乔治?马汀从不堆砌词藻,却极擅营造气氛。往往回头转眼,古老而神圣的感觉就直指人心,悲伤或激动的感情就直入胸怀。它毫不虚弱地承载着情节与感情,有力地刻划着人物与历史,无处不在却浑不可觉。 

冰与火之歌,不负它经典之名,它端凝沉重,又广阔深邃,它以前超越时间的眼神,注视着历史中的这一段——只是一段。在这段时间之前,历史曾经无比辉煌,在它之后,我们也可以想像更激烈的波澜壮阔。它是历史长河的一段回流,冰与火在这里交会,人类的精神在这里迸溅出火花,它是沉默的历史,它是庄严的史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