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5个法则,玩转胰岛素

我是学中医出身,对于给自己注射胰岛素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采访中我发现,很多糖友在最初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眼前这对夫妻也不例外。

“张大民”告诉我,虽说他是个五大三粗的大男人,可是对针管之类的东西非常过敏,最初自己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简直就是受罪:手哆哆嗦?嗦地,还没挨上皮肤,就抖得像筛糠,好不容易找准了位置,又把握不好该朝哪个方向扎,扎多深合适。每次都是牙咬了又咬,脚跺了又跺,折腾出来一身汗,胰岛素还是没打上。

在这方面,妻子的天分就高多了,自己注射之后,还给丈夫注射。“怪不得医院招护士都找女的呢!”他经常这样调侃。但是,调侃归调侃,他不能一辈子依赖妻子吧?遇上妻子出差在外,他硬着头皮也得往身上扎。时间一长,他胆子大了,经验也越来越多。而且,还总结出一套法则来。

“30法则”:就是饭前30分钟注射。不要早也不要晚。早了血糖降下来饭还没吃进去,血糖就会过低,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晚了饭都吃进去消化完了,血糖升上去了,胰岛素还没有起到作用,这不成了马后?炮吗?所以,这个时间要掐准。家常便饭好掐时间,遇到外出吃客饭可?怎么掐时间呢?菜上晚了,迟迟不能吃上,您可以先喝上几口甜饮料垫?垫底,以免血糖降得太低。等饭菜来了,再适当扣减喝甜饮料摄入的糖分;菜上早了,还没到半小时,饭菜全齐了,总不能瞪着眼睛看着别人吃吧?这时候可以先少量吃一些粗纤维的、热量小的、不怎么升血糖的食物,比如魔芋、木耳、芹菜,等到半小时后再正常饮食。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来随机应变。各个部位对胰岛素吸收的快慢速度不同,从快到慢依次是:腹部肚脐周围>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臀部外上侧。也就是说,肚脐周围如同快速反应部队,速度飞快,招之即来,如果吃饭提前了,就要赶紧调来快速反应部队来应付敌军,注射吸收快的地方,比如腹部肚脐周围;臀部外上侧就如同步兵,速度慢,如果吃饭晚了,就要注射吸收慢的地方,比如臀部外上侧。这样一看,摆平高血糖就如同调兵遣将,兵家自古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说法,吃什么、何时吃,这是敌情;用多少胰岛素、注射在哪儿,这是策略。悟透兵法,掌握战机,相时而动,合理出兵,哪有不胜的道理?

“45法则”:就是45度进针。胰岛素讲究皮下注射,皮下的意思就是皮肤以下,肌肉以上的部分。大家谁都没学过解剖,更没掀开皮肤研究过,这个“皮下”该怎么找呢?其实,这个火候很好掌握。捏起皮肤,注射器或注射笔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就正好能够打到皮下。

“2快1慢法则”:以前害怕打针,其实并不是因为长长的针头看上去吓人,也不是因为看见拔针的时候出点血就头晕,而是针头在一进一出的时候真是太疼了。后来我才发现,害怕打针的人都是因为没碰见好护士,碰见了好护士,打针其实一点都不痛苦。注射胰岛素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位资深护士长给我透露了一个打针不疼的诀窍,就是进针、出针的时候尽量速度快,皮肤还没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针已经迅速离开了;在打药的时候正好相反,要尽量慢一些,捏起皮肤的手要慢慢松开,让药液缓缓进入身体里。用这个诀窍一试,嘿,还真不疼了。此外,在进针之前,可以先在皮肤上轻轻试试,找感觉不太疼的地方扎。人皮肤上神经的敏感程度并不一样,只要细心就能发现哪里适合注射。

“1条线法则”:尽量保持进针、出针的路线笔直,不偏不倚,从哪儿进就从哪儿出。道理很简单,打针就像打隧道,从哪儿进去从哪儿出来,隧道是个管道,开口就只有针头那么细;要是出针与进针的路线偏离很大,那么针头离开皮肤的一刹那,隧道的开口就会远远大于针头的粗细,相当于皮肤硬生生被豁开了一个大口。这样能不疼吗?

“法则”:每次注射胰岛素,要选择新的注射点,这个新的注射点至少要与原注射点相距厘米,大约有1指半宽。这样有利于胰岛素的吸收和伤口的愈合。

用胰岛素≠病情加重

很多糖友都害怕使用胰岛素,一听说谁用了胰岛素,就断定他的病情加重了。其实不然。是否使用胰岛素,与病情轻重有关,更与糖尿病的类型、患者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举个例子说,一个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比如我,病情很轻,但是需要使用胰岛素;而一位70多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严重得多,还出现了眼部并发症,但是他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得很好,就不用胰岛素治疗。

使用胰岛素真的会上瘾?

有人说:胰岛素用上就撤不下来了,会上瘾!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胰岛素不是毒品,不会使人上瘾,也不会出现依赖。有些患者在医生建议下使用一段时间的胰岛素,让自己的胰腺好好休息,尽量保护残损的胰腺功能,等血糖稳定了,还可以撤掉胰岛素,换上口服降糖药。

还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一直使用胰岛素,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也能够长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