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IT巨擘的爆发与挑战(13)

花无百日红,高处不胜寒

IBM年收入在1973年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在1985年超过500亿美元。1986年,IBM在美国财富500强榜上列第四位,是IBM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这个排名一直保持到1992年。到了1990年,IBM的年收入达到691亿美元,比1957年的10亿美元增长69倍,33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13%;盈利从1957年的9 000万美元到增长到1990年的60亿美元,增长67倍。在同一时期,IBM营业额始终保持正增长,并只有四次盈利倒退,这对于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步入不惑之年而且规模已然不算小的IBM而言,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成绩。

这期间,IBM的信念、技术创新和市场思想领导力、销售和客户专注、服务观念的形成都得到了强化和提升,并且开始固化到管理体制之中。同时,经历了五位CEO的IBM也完全从一个家族企业过渡到完全由职业经理人管理的现代企业“机器”。

但是,如同中国的那句古话“高处不胜寒”一样,IBM成功抓住电子时代的第一波,成就了他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辉煌,但面对70—80年代百花齐放的其他机遇,它并没有第一时间把握机会,后知后觉的结果是只能作为其中的一家分享成果。虽然PC和小型机(S/36和S/38)帮助IBM达到80年代后期事业(收入)的顶峰,但如果从IBM的统治力和新生细分市场份额的角度来看,此时的IBM已不能和其70年代同日而语。种种迹象表明,这家曾经以大型主机“统治”市场的公司,正在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像很多别的公司一样,达到了高峰的IBM,由于成功的骄傲而出现盲点,在摆脱了家族企业色彩的同时,也忘记了“小公司”和“创业者”心态。公司也缺少像老、小沃森原来的冒险精神。这个机器开始变得缓慢、官僚、骄傲和内向。“不是这里发明”的NIH(Not-Invented-Here,拒绝使用非自己发明的技术)现象,让公司差点失去重要的机会;就算是已握在手里的新技术,却往往没有好好利用。但最致命的是IBM听不到市场的声音,忽略了“开放标准”时代的来临,也不警惕竞争对手悄然来袭。骄傲使公司不用耳朵聆听,而用嘴巴做事,“部门墙”让团队疏离,事情总要通过无数会议来解决。同时,由于大量的新技术和其他供应商的出现,竞争把IBM的战线无限拉长,使IBM疲于奔命。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IBM企图通过成立多个独立业务单元(IBU),重拾“小公司”和“创业者”心态,但官僚主义的羁绊又让决定来得太晚。

结果显而易见,IBM得了“大企业病”,开始从高峰开始下滑,盛极而衰。这点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IBM的盈利情况中已经可以略见一二。前面提到IBM在这30多年间仅有的四次盈利倒退,通通都出现在从1979年到1990年期间。而到了1991年和1992年,IBM的营业收入也出现了倒退,甚至出现历史上首次亏损,公司的生存岌岌可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