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朱益藩: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两帝一师”

连载2 朱益藩: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两帝一师”

【人物索引】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号定园,朱益浚之弟,江西莲花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及第,官至湖南正主考,陕西学政,考试留学生阅卷大臣。是光绪和溥仪两代皇帝的帝师。北京大学第三任校长,著名书法家,是当时宫廷书法家中最出色的一位。辛亥革命后回籍。1916年受清宫小朝廷之邀为上书房师傅,教授末帝溥仪直至1924年被冯玉祥赶出故宫。后迫于生计,在北京琉璃厂挂笔单卖字为生。1937年3月病殁于北京。朱益藩同时又善诗能文兼精中医学,可惜生前所著的诗文手稿均在“文革”中焚毁,几乎无一存世。

官居帝师,心怀黎民

朱益藩虽是晚清官吏,却始终心怀黎民,具有民本思想,尽力为民办事解忧。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江西遭受特大水灾,朱益藩知道后,四方奔走,联络江西籍京官,向朝廷上书《请赈济江西水灾奏折》,恳切吁请“迅速设法赈济,以拯灾黎”。

为广招商贩运粮入赣,使灾民尽快得到粮食,他建议“凡在江西境内贩运米粮,无论上下游,全免厘金一年”。朝廷采取举措,使灾情得以缓解。

民国十年(1921),江西又发生水灾,灾情严重。此时朱益藩只是在宫内担任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无权无势,但他积极联络在京同乡,向各方呼吁募捐救灾,并倡议举办江西省赈济水灾书画展览。他从宫中借出所藏晋唐以来历代稀世珍品的书画名作百余件,又吁请京、津、沪收藏家借出名贵书画真迹数百件,在江西会馆内售票展出。精华荟萃,蔚为大观,观者踊跃,捐赠甚众,收入全部用于江西赈灾。

朱益藩位居要职,勤政廉明,守正不阿,时刻心怀黎民百姓,此等精神被后世赞颂不已。

为报知遇之恩,给退位皇帝当老师

朱益藩曾是光绪和溥仪两代皇帝的帝师,当年他给光绪当师傅时名声就很不错,深得光绪信任。宣统三年(1911)秋,朱益藩闻讯母亲病危,率眷回籍。次年春,料理母丧事宜后,见清朝已亡,民国肇始,即在家乡建房以此终老,不复作出山之想。袁世凯窃取国家大权后,网罗人才,多次派人来劝朱益藩从政,许以江西财政厅长之职,但朱老爷子不为所动。

民国四年(1915),北京数次来电,催朱益藩进京任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至此,他又开始了帝师的岁月。

为什么有人给他官做,他不为所动?可北京方面请他出来给溥仪当汉文老师他却出来了呢?这不是出于复辟帝制的梦想,他念旧主之情北上是出于对光绪知遇之恩的报答。朱益藩与溥仪感情融洽,尽心教授。同时任溥仪英文老师的英国人庄士敦,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书中写道,“朱益藩在北京的社会中很有人缘”,“我很敬重这位老先生,他为人诚挚坦白,古道热肠,尽力维护中国的旧道德和传统文化”。

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大义遗老

朱益藩是个地地道道的清末遗老,按他的经历和身份如果安安稳稳地当个遗老,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的。可朱老爷子偏偏在这生命的尾声阶段,做出了几件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事儿。人们这才明白,这个遗老不但不是老朽之人,而且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深明大义,忠于国家和民族。

1917年,围绕着中国是否派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内阁总理段祺瑞产生了严重分歧。黎元洪手下没兵,镇不住皖系军阀段祺瑞,就把驻徐州的张勋请出来搞调停。张勋正想钻空子呢,就带着辫子兵进了京,图谋复辟满清王朝。

张勋和朱益藩不但都是江西老乡,还都是前清的宠臣,这一年6月,张勋登门游说朱益藩参与复辟清室,并出任辅政大臣,朱益藩认为复辟将有罪于民族,断然予以拒绝。张勋复辟以后,紫禁城里的遗老遗少们那份儿乐呀,一个个翎顶袍褂的,排着队进宫叩头,给皇上请安谢恩。人堆儿里就是没有两代宗师朱益藩的影子,这是很出人意料的。现在的研究者认为,朱老先生此举不是表明他对晚清王室不忠心,也不是说他是个封建制度的背叛者,只是说明他能权衡利弊,顺应民心,这也许是他的民本思想在起作用吧。张勋的复辟只历时11天就寿终正寝了。张勋仓皇逃亡中才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朱益藩的话。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秘密策划成立伪满洲国,要溥仪当傀儡皇帝。溥仪举棋不定,便派人接朱去天津商谈。朱老先生到了天津,一身凛然正气,怒斥郑孝胥的汉奸论调,力陈伪满洲国不可立的缘由。力劝溥仪不要同意建立所谓满洲政权,寄居他人篱下讨生活,甘当傀儡。“依仗日本之势力果可靠乎?出此下策,不过徒令一些别有用心者,得以窥测我们意图,用来作为勾结日方之资本,以遂其侵吞中华之野心,使国家民族蒙受莫大损害,此事万万不可为,伏祈慎重考虑之。”朱益藩的诤诤直言,虽然未能扭转逆势,但一个封建老臣能有如此民族大义确实难得,这是让近代史学者们对他刮目相看的第二件事。

此后,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前往长春成立伪满洲国,曾两次电召朱益藩襄助,他以托辞搪塞,坚决不赴。溥仪做“满洲帝国”傀儡皇帝后,一批王公旧臣纷纷前往朝拜,捞得一官半职,朱益藩不为所动,冷淡观之。1935年4月,溥仪赴日本访问,朱益藩悲痛不已,斥之为奇耻大辱。

隆重至上的丧葬礼遇

1937年3月10日朱益藩在秦老胡同寓所病逝,当时北京的各大报刊均刊载了朱老先生逝世的讣闻。末代皇帝溥仪派留京办事处的载涛代表致祭,带来了一些东西和5000元治丧费,还诰授了光禄大夫等三个头衔名号,这也算是对他的至高礼遇吧。

在朱益藩死后第40天,他的继室夫人易玉燕因伤心过度,突发心脏病而死。这就使得原打算停灵49天,做完了七七后开吊发引的丧事改为夫妇俩同时开吊受奠。

葬礼当天前来登门祭奠的,有逊清室代表、北平国民政府和军事等各界要员或他们的代表、故旧、门生、亲朋好友及北平市民等,终日络绎不绝。

5月2日出殡,用64个杠夫的“皇杠”。出殡队伍由东四十二条出发,经东四大街至东单牌楼,又经东长安街、旧户部街、前门,直至西珠市口,再进西砖胡同,然后送进了南城的法源寺停柩。

由于朱老先生生前门生故旧很多,他又给许多大商号写过招牌,给穷苦市民免费瞧过病、送过药,所以设路祭的、加入队伍的送葬人很多,葬礼十分隆重。

书法造诣高超

朱益藩四岁就在他父亲朱之杰的指导下识字并习作大字,受到过严格的馆阁体书法的训练。早年学习欧、柳、赵诸家,中年兼师李北海、米襄阳等。

朱益藩入值南书房时即以擅长书法闻名,经常承代御笔书写匾额、春牌、福、寿字等。居京期间,得以观览内府所藏的大量古代碑帖及名家手迹,并同当时的王公大臣交往,开阔了眼界,书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他重视通过临摹承继前人的书学成就,习字勤奋,博取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七十寿辰的时候,溥仪给他的寿诗中就有“善书健腕犹飞白,旨酒温颜自渥丹”的句子,对他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以肯定的说,他是当时宫廷书法家中最出色的一位。

朱益藩的字用笔妍丽遒劲,雍容冲和,宁静淡雅,法度严谨,充满文人气质和唯美主义的倾向。他和刘春霖等人固守着馆阁体的最后一块阵地,宫墙的外面,书法已经是碑学的天下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