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胜奇迹(10)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首府拉萨市西郊区约2000米处的一座小山上,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建筑。它建于公元7世纪的唐朝时期。

相传唐朝的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联姻,建造了这座宫殿供居住。以后,这座宫殿不仅是西藏地方和宗教领袖的住所,也是处理行政事务和举行佛事的大殿。

布达拉宫由红宫、白宫和宫前建筑三大部分所组成,这三部分建筑都布置在布达拉山的南坡上。整个宫殿四周有石城墙和三座城门围绕着。

红宫是达赖举行佛事的场所,藏王达赖除了生活起居、施行政务以外,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诵经念佛。红宫内的大佛堂、灵塔、享殿就是为进行这种宗教活动准备的。

白宫是达赖施行政务的地方,里面有一个500平方米的东大殿,殿内耸立着30根大柱子。达赖举行坐床、亲政的大典以及重大的宗教、政治活动都是在这座大殿内举行的。

宫前建筑都是辅助用房,有佛像、佛具制造所、印经院、木工场、马厩、监狱以及喇嘛住宅等,它们共占地6公顷。

在布达拉宫,凡经堂和塔必须刷成白色,佛寺必须刷成红色,白墙面上必须用黑色的窗框、红色的木门和棕色的饰带;红墙上必须用白色和棕色的饰带;屋顶及饰带上的重点部位必须熘金。凡此种种,使布达拉宫成为一座色彩对比极为强烈的建筑物,在高原清新的空气中和蓝天的衬托下,确实具有一种令人震慑的威力。这也是当时的西藏统治者所期望和需要的,同时也使布达拉宫在建筑艺术上成为世界屋脊的奇宝。

明朝十三陵

北京城外昌平县的天寿山麓,有一组宏伟壮阔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410年,那里埋葬着明朝成祖至思宗13个皇帝,所以人们称它为“明十三陵”。

十三陵中最大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地上建筑由一门、一殿、一楼、一宝城组成,四周均有围墙。门是棱恩门,殿是棱恩殿,楼是方城明楼,宝城上植满了青松翠柏。

定陵是十三陵中另一座陵墓,属明神宗朱翊所有。它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即1584年。它共由五个大殿组成:前殿、中殿、左配殿、右配殿和正殿。由前殿入口处到正殿后墙止,全长8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正殿是主体,长米,宽米,高米,安放着皇帝和皇后的棺木。殿内的地面和墙壁及半圆形的拱顶,全部由石头筑成。那些石头平整、光洁,其间的灰缝异常细密,真可谓天衣无缝。

在十三陵,整个地下宫殿设有五重大门,门高米,宽米,都用整块汉白玉石制作。在门楣上方镶有发亮的黄铜饰物,在石门的陪衬下,十分庄重、悦目。石门在安装时运用了简单的物理原理,因此,开启非常轻便。

建造这些石砌地下宫殿是十分不易的。据史书记载,定陵地下宫从1584年到1590年整整修了6年,征集民夫几十万人,耗去白银800万两,这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财政总收入。如果用来购粮,可供1000万农民吃上一年。封建帝王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由此可见一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