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感怀九则(1)

说“顽”

“顽”这个字在汉语和日语中待遇多少有些不同。在汉语中,尽管也有“顽强”、“顽健”这样褒义的用法,但更多的却是“顽愚”、“顽固”、“顽迷”、“顽冥”、“顽陋”这类贬义的用法。可日语中说哪一位老人家“顽固”,那词性如果一定用褒贬来概括的话,恐怕和中国语的“倔犟”一样,不说褒义占的成分还要多一些,至少可以讲是中性词。再查一下三省堂出版的松村明主编的《大辞林》,“顽”这个字被解释为“坚持己见不退步”、“不随波逐流”。看一下和“顽”结合组成的词,这种区别就更清楚了。在日语中,通常在“頑として”这一形式后面接上否定的词,诸如不听、拒绝、不承认等,那“顽”字虽然只是一个汉字,表述的却是一种断然、决然的态度。

日语中“顽”的褒义用法最常见并常常让初到日本的中国人感觉有点异样的,是“顽张”这个词。在日本你会在各种场合听人说“顽张”,以至有时会有用得太滥的感觉。刚到日本语言不通,生活一定有许多不便,日本人会对你说“顽张”;轮到你发表,导师很严厉,日本先辈会鼓励你“顽张”;生病头疼,来了几个日本朋友探视,走时也让你“顽张”;甚至一个小孩子跌倒了在那里往起爬,她的妈妈不是伸手去扶一把,而是在旁边傻傻地喊“顽张”。给我的感觉,这个“顽张”的“顽”,说的是结实;“顽张”的“张”,说的是贴上去。加到一起,就是希望你像跑马拉松紧跟在领跑的选手后面一样,别松劲,跟上去,冲过去。它是坚持,是努力,是鼓舞,细细地品一品,实在是很日本很有力度的一个词。

日间偶翻新井白石《折焚柴记》,读到新井所记父亲留下的两条庭训,感慨系之。这里只提其中的一条。新井的父亲去世时年逾八十。很多人到了老年性格会发生变化,但据说他一生秉性都持恒如一。他常讲给新井白石:“男子汉唯一应练习的是忍耐。为了锻炼,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从自己认为难于忍耐的地方忍耐起,久而久之,就不会觉得有那么难的事情了。” 白石说,他八九岁以后,好多事得力于此。江户时代是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出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新井白石就是其中的一个。出身贫寒的他,能两次放弃做有钱的商人的养子和上门女婿,一心在学问上钻研不掇,最终成为代表那一时代学术高峰的人物,并非偶然。一代名臣曾国藩写信给儿子曾纪鸿,也谈到人生须立“坚卓之志”,曾夫子自道云:“四十六岁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新井白石说的“忍耐”,曾夫子说的“有恒”,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人“顽张”的过程。

陈平佐汉,志见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厕鼠。古人这话,说的无非是小中见大的道理。在一个小小的“顽”字里,我觉得也有很大的世界可以琢磨、品味。因为要做到“忍耐”和“有恒”,都非有一个“顽”字不可。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北洋旧事

1894年9月19日下午的黄海海面,硝烟正浓。

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之间的殊死搏斗已经进入紧要关头。——正像后来历史所证明的,这是关乎中日两国命运的一战。

硝烟中,北洋水师的勇将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骤然加速,朝向日本军舰吉野直撞过去。日舰吉野仓皇逃跑于前,致远号越追越近,吉野舰上的日本指挥官已经发出恐惧的尖叫声。就在这时,一枚从吉野舰上发射出来的可恶的鱼雷,不幸击中了致远。

据说,致远沉没的时候,管带邓世昌的爱犬几次把他从海里救出,然而已经抱定必死之心的邓公用力把爱犬的头按进水中。一代英杰,以身殉国。

许多年后,这一历史镜头被一部题名为《甲午风云》的电影再现于银幕上,刻印到成千上万中国人的心目中。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我们也是看着《甲午风云》长大的一代孩子,和大家一样,我们也钦敬邓世昌这样的爱国英雄。记得1977年第一次在露天电影院看《甲午风云》,散场后,几个孩子一边为致远没有撞上吉野惋惜不止,一边模仿电影上日本舰长惊恐而又狼狈的叫声,体会一份精神上的快意。有过这样情感经验的,相信还有很多人。

后来开始学习日本历史,开始接触一些从没有接触过的史料,过去体会过的快意不知不觉开始发酸。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令人遗憾的数字:逃跑在前的日本军舰吉野的最高航速为23节(23海里/小时),而奋然追撞而来的致远号,最高航速只有18节(18海里/小时)。想象一辆最高时速为100公里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追逐另一辆最高时速为110公里的汽车。在两辆车都全速行驶的情况下,这追逐的结果已然不难推想。而更其不幸的是,追逐最为快捷的航路是直线的航路,而笔直的尾追正为鱼雷的照准发射提供了最佳的时机。明白了这些,忽然觉得自己当年的那种精神上的快意,实在有几分阿Q——顺便补充一句,从今天能看到的史料判断,致远号最后并非是为鱼雷所击沉。

在19世纪末,对明治维新后新生的日本,大清帝国还是一个庞然大物。为了解决日本扩张海军的经费不足,明治天皇从自己一年的岁入中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明治政府的官员们也都为此勒过裤腰带。而这正是恭亲王和李鸿章上下其手挪用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为老佛爷祝寿的时候。而为了获取胜机,日本的情报人员从北洋海军的大炮直径,炮弹的配置数目,到东北地区的村落、道路,都做了详尽的情报收集工作。日本陆军辽东半岛的行军地图上,甚至标明了村落中水井的位置。开战前的6月23日,大清国的电报密码已经完全被日本破解,以至于甲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谈判时,他与清政府的每一份来往的绝密电报,都同时被放在伊藤博文的文件袋中。这与连敌方主力战舰的航速都一无所知的北洋水师,不正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吗?《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甲午之战,我们不知彼亦不知己,这是一场尚未开战搏杀便已注定失败的战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