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消费能力的差别与价格歧视策略(8)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的思考方式,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请看下图,假设有两种类型的手机用户。A类型的用户只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手机打电话,平时几乎很少使用手机,所以他们的通话时间非常短,一个月只有100分钟左右,而且,因为是非常必要的通话,所以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电话费)高达每分钟70日元。

图中横轴是一个月的通话时间(分),纵轴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每分钟的电话费),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消费者一个月愿意支付的电话费总额(价格×通话时间)。A类型的消费者,一个月愿意支付的话费总额是7000日元。

B类型的用户是“日常使用”型的,每天都会打很多电话。因此,他们每分钟只愿意支付35日元的话费,但一个月的通话时间在600分钟左右。他们每个月愿意支付的话费总额高达2.1万日元。

我们假设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A类型的手机用户还是B类型的手机用户,如果实际支付的话费总额超过了他们愿意支付的金额,那么就不会选择通信公司的服务。而且为了便于说明,不考虑所需要支付的手机费用和其他各种费用。

通信公司希望能够尽可能地从这两种类型的手机用户身上得到最大的利益,因此,它们首先要让这两种类型的手机用户都接受他们的资费服务。通信公司最科学的做法是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手机用户,分别推出不超过他们各自所愿意支付的话费总额的资费计划。

假设通信公司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两种资费计划。手机话费包括与通话时间无关的“基本费用(固定费用)”,还有根据通话时间收费的“通话费用(变动成本)”。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这两种资费计划之中的任意一种,选择“节约基本费用”的资费计划,基本费用为每月2000日元,通话费用为每分钟40日元。这种资费计划虽然节约了基本费用,但每分钟的通话费用相对较高。另一种是“节约通话费用”的资费计划,基本费用每个月高达7500日元,但通话费用每分钟只要20日元。

最近,还有每个月免费送通话时间的服务出现,也就是免费通话服务。为了方便说明,让我们先从没有免费通话的情况说起,随后再分析有免费通话的情况。

下图显示了选择不同资费计划的手机用户的每月通话费用。在没有免费送通话时间的情况下,A和B两种不同类型的手机用户所支付的手机话费金额以图形面积表示。

对于通话时间很短的A手机用户来说,节约基本费用的资费计划更适合。也就是说虽然每分钟的通话费用高达40日元,但他一个月的通话时间只有100分钟左右,通话费用4000日元。加上基本费用2000日元,每个月也只有6000日元的话费而已。这个金额低于A手机用户所愿意支付的7000日元的心理价位,所以他会选择这种资费服务。

通话比较多的B手机用户,选择节约通话费用的资费计划比较合适。每分钟20日元,通话600分钟的话,每个月的通话费用为1.2万日元,再加上7500日元的基本话费,每个月的话费总额合计1.95万日元。因为B手机用户愿意支付的金额为2.1万日元,所以他会选择这种资费服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