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隐蔽的中国民居(11)

图3.30 (图略)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为了容纳更多的家庭,北京四合院里修建了许多“临时”建筑,使得庭院式房屋的状况不断恶化。

a. (图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四合院内部房屋面积为2440.5平方米。

b. (图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四合院内部房屋面积为3196.5平方米,增加了31%。

c. (图略)1987年,四合院内部房屋面积为3786.5平方米,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增加了55%。到1987年,庭院已经不复存在了。资料来源:吴良镛“Rehabilitating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A Projectin the Ju’er Hutong Neighbourhood”1999,59。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中,人们把重点集中在改造中国农村的整体环境卫生上,因为中国农村的生活条件被公认为是肮脏的,对健康有害的。人们开展了“五有八清洁”运动,作为防病和促进健康的一部分。“五有”指的是每家都有厕所、给公共厕所加盖、盖猪圈、盖鸡舍、给水井加盖儿;“八清洁”集中在房子(屋里屋外)、庭院、小路、床单被褥、衣物、厨房和碗筷上。但是,由于收入差距以及人们对家庭卫生的态度和期望值的差异,所以积极的、有成效的改变仍是不均衡的。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开始进行改革,由于新建民居大量涌现,人们对家庭卫生更加重视。人们对贫困生活的不满和对新的生活方式的了解使他们更重视厨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视厕所。人们在厕所中安装了大窗户、电灯和光滑的瓷砖,还改善了通风条件,因此曾经昏暗的厕所变得明亮起来。对于长期游客和中国居民本身来说,中国的卫生状况已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来到中国的游客看来,中国的清洁程度和总体卫生状况仍然令人不满。

图3.31 (图略)在北京南池子居住区,当原先宽敞的庭院逐渐被废砖和波纹板所侵占时,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居民储藏的杂物和生活必需品使曾经庄重典雅的庭院式住宅更加恶化。资料来源:那仲良摄于2003年。

注解  

在一千多年间,中国住宅随地方环境状况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人们修建或扩大了规模宏伟的庄园和堂皇气派的宅第,但是除了在经济全盛时期,民宅和村庄的变化相当缓慢。每代人都会或多或少留下些文化景观——包括民居、桥、亭子和祠堂——这和他们从上一代那里继承来的东西差别不大。缓慢的技术革新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的倾向,无疑会对古老住宅形式的保存起一定作用。在近几十年中,新型民宅在中国的城市、农村和郊区不断涌现,这些民宅采用和传统建筑差别很大的材料,这个话题将在接下来的几章中得到进一步论述。

1.在那仲良1999年和2000年的著作中有涉及中国住宅的详细参考书目。

2.莫尔斯的《日本住宅及其环境》于1885年出版,那仲良的《中国传统农村建筑》于1986年出版。莫尔斯还于1902年出版了《中国和中国民居一瞥》,但该书只提到了中国住宅丰富和华美的一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