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隐蔽的中国民居(2)

这项研究工作在中国已经展开,中国的资料和欧洲同样丰富,而且几乎完全没有史料记载。这对于身处欧洲的我们来说,很难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1958,431)英国建筑师安德鲁?博伊德(Andrew Boyd)1962年发表了《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一书,该书“内容不多但主题宏大”,其中的文章,原图和照片主要取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发表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却遭到了忽视,没有被当作某位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的著作而得到明确的承认。后来,许多原图和照片归博伊德所有,由他发表在其他著作上,而不是归制作这些图片的中国研究者所有。博伊德的著作附有大量图片,引人入胜,尽管简明扼要,但在当时的西方成为有关中国建筑问题的权威性参考。

在整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对农村的普通住宅和贵族商贾的豪宅进行了实地调查、登记、测量和评估,其中很多工作具有历史意义,到了六十年代初期,工作幅度有所减弱。不幸的是,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的民间建筑研究进入了相对的休眠期,其停滞状态十分糟糕,不再是此前刘敦桢和其他学者所希望的活跃健康的发展时期。1966到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和其他学术一样,建筑研究不再受到重视,受制于这场大骚乱。对学术界人士的公开侮辱导致了他们过早悲惨地去世,如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和更为有名的梁思成,刘敦桢死于1968年,梁思成死于1972年。文化大革命不仅导致个人生活和事业上的灾难,摧毁了人们毕生的事业,而且由于历史纪念物和各类住宅遭到破坏,使中国的文化景观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正如在战争时期一样,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制作出来的、容易被毁坏的绘图,最里面的北房供父母睡觉和休闲内院是家中的成年人共享的私人空间外院的厢房是儿女们的卧室从大门处看不到四合院内部的状况高墙将四合院和外界隔离私密性较差的外部空间/等级低“层层递进的私密性”,私密性较强的内部空间/等级高图和照片,一次又一次丢失了。

3.4住宅类型的多样化

图3.4 a-b(图略)

a.(图略)这座四合院住宅包含若干庭院,内部相连,房屋都是面对面,为组织中国家庭生活提供了样板。尽管其它四合院的形状和复杂程度不一,但通常都能展示出类似的层次递进性。资料来源:改编自潘安的绘图。

b. (图略)在福建省永定县古竹镇高陂村,这些巨大的城堡牢固地坐落在石基上,围墙由夯实的厚泥土制成。资料来源:那仲良摄于1990年。

中国的建筑研究和学术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受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政治事件的鼓舞和激励,终于在八九十年代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大量关于民间建筑的文章不断发表出来。在过去二十年间,建筑方面的文章除了在数量和质量上大幅提高外,对于中国民间建筑传统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有大学里开展的,也有合作开展的。在此期间,为数不多的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学者开始访问中国的乡村地区,详细地介绍中国的民间建筑。他们行进的路线和五十年代中国学者最初走过的路线相似。1885年,第一本详细介绍日本住宅的英文著作面世,而关于中国住宅的书到 1986年才出版,中间整整相隔一个世纪,这真是不同寻常!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和外国的研究者仍旧把中国的住宅当成“物体”,即纯粹的建筑物来看待,这使它们从审美角度来看非常引人注目,在空间组织和空间结构方面也新颖独特。研究者花费了很大精力识别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或建筑物原型并将其归类,这些建筑物类型是人们不断模仿的标准式样。不过,他们逐渐意识到建筑的类别从表面上看纷繁多样,有关住宅社会意义的问题也让人感到费解,因此他们的努力越来越受到阻碍。

图3.4c-e(图略)

c.(图略) 这座简易的房屋由土坯,砖,石和茅草制成,是住所的中心,基本没有空间的功能划分。照片摄于四川省阆中市状元村。资料来源:那仲良摄于2003年。

d.(图略)在陕西省平陆县后王村,人们从黄土中开凿出下沉式庭院。那仲良摄于2003年。

e.(图略)这些可折叠的毡子帐篷搭建在水泥地基上,表明这些定居点是长期的。照片摄于新疆天山北坡,注意常绿植物下面正在消退的雪。资料来源:那仲良摄于1984年。

中国的国土面积比美国稍大,是欧洲的两倍,气候状况千差万别,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即使在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中也有显著的差别,因此,中国的住宅种类几乎和多民族的欧洲和美国一样多。简单的I型长方形住宅在中国无处不在,但是许多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结构复杂的建筑类型为其作了补充。这些建筑物包括北京地区按层次递进的四合院;南方多山地区巨大的多层堡垒式建筑;北方独特的地下坑洞状住宅;美丽非凡、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富商豪宅,还有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帐篷和杆栏式建筑(图3.4)(图略)。当然,住宅不仅仅是建筑物。以下的评述主要集中在“民居”而非“家”上,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家”和家庭生活相互塑造方面所起的作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