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中国真正获得独立统一和走向民主富强的必然条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抗美援朝战争局面的基本稳定,党和政府开始领导人民进行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现代化建设。
(一)制定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一五”计划的编制,由周恩来、陈云等负责从1951年就开始着手了,1952年8月试提出《五年计划轮廓草案》。“一五”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得到了苏联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一五”计划草案,1955年7月,由国务院提请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正式颁布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计划规定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及文化教育等事业;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根据上述基本任务和指导方针,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全国限额以上的基建项目共1600多个,限额以下的基建项目6000多个。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将大大地提高中国工业的生产能力,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建设掀起了高潮。
(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56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86.5亿元,超过了“一五”计划规定的1132.2亿元的指标。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
五年内,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共达493亿元,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全国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亿元,施工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921个,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值的1.9倍。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业,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增强了基础工业的实力。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从1952年的41.5%提高到1957年的56.5%。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的比重从1952年的35.5%提高到1957年的45%,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较大增长。“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进度相比,也名列前茅。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比1952年增长25%。这期间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国家财政除1956年有赤字外,其余各年都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1957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由148元提高到205元,农民由62元提高到79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中国各族人民为此作出了贡献,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发扬主人翁精神艰苦创业,广大农民的奉献,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国家整个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共和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