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父亲的爱好(2)

到了1973年,由于当时的国家体委没有恢复全国围棋比赛的计划,陈祖德就代表围棋界人士向父亲提出请求,希望河南能够举办一个全国范围的比赛。父亲非常痛快地答应下来。当年12月,由河南省体委出面,主办了十省市围棋邀请赛,这实际上是“文革”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围棋盛会。当时各地的有名棋手几乎悉数参加了比赛,马晓春等少年新秀也开始在棋坛崭露头角。之后,围棋热迅速在华夏大地升温。

许多围棋运动员、教练员与父亲之间的友情一直延续下来。父亲晚年赋闲在京,他们经常来到家里看望,陪老人下棋、聊天。在父亲遗体告别的那天,他们有的人从千里之外赶到,有的结队而来,给父亲送行……

工作之余,父亲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看书。这一点,他和母亲兴趣相同。家里至今还藏有若干当年他们从白区带进根据地的老版中英文书籍。“文革”后期,禁锢稍松,出版部门重印了古今中外的不少名著,他们喜出望外,买了不少。别看老两口一生省吃俭用,但在买书上,却舍得花钱。

我记得,父亲晚年经常翻看的,一是《鲁迅全集》;二是《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类的书籍;而文学类的则有《红楼梦》、《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近现代小说父亲似乎从来不看,母亲倒比他的阅读面宽泛许多。作为子女,我们对书籍的热爱、对历史的偏好,大概也是因为从小受到老人太多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吧。

在个人生活上,父亲是个非常简单随便,甚至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人。他一辈子就换过一块手表。大军南下进了城,父亲买了块瑞士表。因为工作一忙,他根本记不得上弦,所以特意挑的是能够自动上弦的。结果他一直戴到60年代中期。因为时间久了,手表最后都不能自动上弦了,父亲这才跟母亲商量,又买了一块自动上弦的“欧米笳”。这块手表陪伴父亲直到最后。

父亲始终保持了不少华北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与同事、下级聊到兴头上,他会布鞋一脱,顺势就蹲到了沙发上;受到领袖召见,他也敢俩腿一盘,自顾自地做起小动作来。父亲既不会装腔作势,也不愿拿捏做作。吃饭,有一小碗红烧肉就高兴得不行;下乡,吃碗捞面条足矣。我上中学的那几年,一直是在省委机关大食堂吃饭,我不止一次见过父亲或单独、或带着省委的其他领导来到机关大食堂,与普通工作人员一样,掏粮票买餐券,排队买饭买菜,就着红薯面馍、喝着“糊涂汤”,与大家一起,吃得是津津有味、聊得是热火朝天。父亲高兴时总爱喝点白酒,而且是越辣越好。他经常固执地评价:“茅台没有西凤好,西凤又没有衡水老白干好。”

父亲下乡检查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赶上内急,他就让司机停下车,然后一头钻进路边的庄稼地。后来年纪大了,他蹲不住了,工作人员就请省委机关的木工师傅做了个简易的架子,放在汽车后备箱里,倒也挺方便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