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其实很好玩》(3)

 

连载8、父与子的是非曲直

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雅典有一位年轻的演说家,他能言善辩,四处奔波,到处发表演说,雄心勃勃地猎取着功名利禄。

有一天,他很担心地叮嘱道:“孩子啊,你可一定要小心啊!你那样专注于演说,不会有好结果的。如果说实话吧,有钱人会恨死你;如果说假话吧,穷人们就不可能拥护你。但是要演说,你就必须得讲真话,或是讲假话。因此,不是遭到富人、显贵的怨恨,就会受到贫民们的反对,总之不会有好处啊!”

儿子听后,微笑着看着他的父亲,不紧不慢、有板有眼地答道:“父亲,您老别担心。假如我说的是真话,那么穷人就会赞扬我;假如我说假话,富人也会赞颂我。虽然我不是讲真话,就会说假话,但不是贫民们赞扬我,就是有钱人赞颂我,这又何尝不好呢?”

这件轶事结局如何,我们无从查考。作为后人,应该怎样评论父子二人的是非曲直呢?这里牵涉逻辑与真理的关系问题。我们先来讲几个基本概念。

朋友,假如我们站在隧道的入口这端向出口那端望去,此端比彼端显然要大得多。实际并非如此,原来我们上了“错觉”的当。

假如我们仰望夜空,月亮像个银盘子,比起那无数眨眼睛的小星星来,不知要大多少倍。可是天文知识告诉我们,月亮与星星相比,才真正是“小不点”。我们又受到视力的蒙蔽。

假如我们俯身于地面,去倾听羽毛落地的声音,那肯定是一无所得。事实上,羽毛落地也会有声音的,只不过微乎其微,远远超出我们常人的听力范围罢了。古希腊神话说,羊毛生长还会发出“沙、沙”声呢!看来,听觉在欺骗我们。

【感悟逻辑】

人会犯各种错误。上述三种错误无不与人的感觉有关,属感知方面的错误。

在论辩中,有的词使用率相当高,比如论题转换、概念偷换、答非所问、自相矛盾、模棱两可等。一言以蔽之曰:不合逻辑。换言之,犯了逻辑错误。

什么是逻辑错误?感知方面的错误不属于逻辑错误。逻辑错误与人们的思想有关,但思想错误也不一定是逻辑错误。

假如我做出一个判断:“火星上有人。”你可以说我这个判断是假的,因为不符合实际,但不能说其中包含逻辑错误。逻辑错误是指思想之间组织结构方面发生的错误。

如果有人说:“火星上有人是正确的,火星上没有人也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不必借助任何现代航天知识,仅从这句话的结构中,即从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中可以“读出”,它包含着逻辑矛盾,是假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

一个具体判断是不是真的,可以从实际情况中进行判断,例如,“火星上没有人”,符合实际,它是真的。如果一个逻辑判断得真,就可以从它的结构中理解出。再如,“火星上或者有人,或者没人”,它具有“P或非P”的结构,这就是排中律,从结构中我们就可断定其为真,大可不必先用实际对照而后下结论。因为这种正确的结构本身就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在思维中的反映。通常我们把思想之间的组织结构称为“思维形式的结构”。

凡是真理,思维形式的结构一定是正确的;但不是所有根据正确思维形式结构都能推导出结论都是真理。要使一个推理的结论必定符合实际,既要求推理的结构正确,又要求前提内容真实。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形式逻辑是研究思想之间的组织结构。它不会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也不研究思维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更不会研究思维的辩证发展。

正因为如此,形式逻辑是正反双方共同的武器,正方可用,反方也可用。按著名历史学家、逻辑学家周谷城先生的话说:它是没有阶级性的。

对这一说法,毛泽东在1957年接见周先生时就很感兴趣地问:“何以见得?”

周先生举例回答说:“资产阶级说,凡生产资料应该私有,大工厂是生产资料,所以大工厂是应该私有的。无产阶级说,生产资料应该公有,大工厂是生产资料,所以大工厂应该公有。”毛泽东听了,笑着说:“言之有理,也有力。”

周先生的例子说明,两种思想虽然针锋相对,但是它们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有如不同的信息借用共同的载体,又好比同一辆公共汽车可以把不同派别、不同身份的人送到各自的目的地。至于两个三段论各自的大前提谁对谁错,形式逻辑无法回答。

现在,我们可以来解答父子二人的是非问题了。

有人会觉得父亲的规劝之言是一个错误的二难推理,儿子的反驳也是一个错误的二难推理,但是儿子正好用了这个错误的二难推理驳斥了父亲的二难推理。这种看法正确吗?

我们将儿子和父亲二人的二难推理先后列式如下:

假如说真话,则穷人们赞扬我;

假如说假话,则有钱人赞颂我。

或者说真话,或者说假话,

所以,或者穷人赞扬我,或者有钱人赞颂我。

假如说真话,则有钱人憎恨你;

假如说假话,则穷人们憎恨你;

或者说真话,或者说假话,

所以,或者有钱人憎恨你,或者穷人们憎恨你。

父亲的二难推理与儿子的二难推理,即使在假言前提的内容上有一些不相同,但从二难推理的结构形式上看,是完全相同的,都具有如下二难推理的形式:

如果P,则R;

如果Q,则S。

或者P,或者Q,

所以,或者R,或者S。

从这个二难推理形式的结构上我们能够理解到,它完全是对的。换句话说,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有关二难推理的规则我们将在后面作专门的介绍。由此可见,说父子二人的二难推理都是不正确的二难推理,这是不正确的。儿子的二难推理由于与父亲的二难推理在形式上完全相同,称为反二难推理,这是一种有效的反驳手段。

连载9、“一物三吃”的食品

有这样一则故事:

阿凡提上街去,看见一个老头,独自坐在墙角下,低着头不言不

语,好像有很重的心事。他便走过去问道:

“阿卡,您怎么啦?您有什么心事可以跟我说说吗?”

“是呀,兄弟!”老头见阿凡提也是个穷人,就说道,“你看有

这样的道理吗?皇帝给我一文铜钱,限我三天内给他买个‘一物三吃’的食品。如果办不到,就会杀我的脑袋。我四处打听,可谁也不知道哪儿有这种东西。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太阳下山之前,如果我还是买不着,我就活不成了。”

“原来就为这个啊,阿卡!”阿凡提说,“别害怕,皇帝杀不了你的头。跟我来。”说着,就带着老头儿去买了几个哈密瓜,然后跟老头儿一块儿去见皇帝。

皇帝见老头儿捧着哈密瓜,就嚷道:“刽子手!把他拉出去杀了!”“慢着,陛下!”阿凡提走上前说道,“我的阿卡已经满足了你的要求。这哈密瓜就是‘一物三吃’的食品:第一件瓜瓤,你可以吃;第二件瓜皮,羊可以吃;第三件瓜子,鸡可以吃。”

皇帝听了,只好放走了老头儿。

这故事中,老头儿犯愁,是因为他买不到皇帝要买的“一物三吃”的食品。皇帝在食品这个概念前面加了“一物三吃”的限制,就使食品这个概念的外延缩小了许多,以致老头儿无法买到。

阿凡提却抓住了皇帝要买的“一物三吃”的食品,没有明确规定只是人可以“三吃”的漏洞,从而帮助老头儿渡过了难关。如果皇帝在“一物三吃”的食品前面再加上“人可以”的限制,即“人可以一物三吃”的食品,那么阿凡提仅以一个哈密瓜就解决不了皇帝出的难题了。因为“人可以一物三吃”的食品这个概念的外延又缩小了,它排除了羊可以吃的、鸡可以吃的等很多可能性。

【感悟逻辑】

通过上面这个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概念进行限制,是使概念的外延缩小,即由较大外延的概念过渡到较小外延的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如:食品——一物三吃的食品——人可以一物三吃的食品,这三个概念随着限制的增加,其外延就逐一地缩小了。再如:学生——中学生——城市中学生,这几个概念也随着限制的增加,外延一个比一个小了。

对概念进行限制有明确概念的作用,这是因为当概念的外延缩小时,它的内涵却增多了,内涵增多,也就是在原来的概念中增加了新的特性,从而帮助人们由认识一般到认识特殊。

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究竟到什么程度为宜,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我们在对概念进行限制或概括时,要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1)要注意是否缺少必要的限制。如:“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这一句中“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外延过宽,缺少必要的限制,因为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都有教育意义。应改为:“我国有许多古典文学作品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2)要注意概念的限制当不当。如:“他很重视锻炼自己的身体,每当清晨的早上,就到操场上去跑步。”这里用“自己”限制“身体”,用“清晨”限制“早上”,都是多余的,造成限制不当的错误。

限制不当,不但不能使概念明确,反而会使人对这个概念本身产生误解。如:1977年9月,辽宁省某地有一位妇女生了一个遍体长毛的婴儿,大家俗称之为“毛孩”,这是生物学上的一种“返祖现象”,并不奇怪。后来,某电台在关于这个“毛孩”的科学知识的广播中,特别说明生这个“毛孩”的人是一位贫农女社员。这就使人感到奇怪了,为什么要特别说明“贫农”、“社员”呢?这有什么意义呢?是说贫农女社员生下来的“毛孩”才有科学研究价值呢?还是说这是贫农妇女的特别荣耀,其他妇女不配享有呢?或者是说,因为是农民,而且是贫农,才生出这个“怪胎”,而其他身份的妇女不会有这种事呢?对“妇女”这个概念的不恰当的限制,竟可能造成这么多的曲解,就使“科学知识”的传播变得很成问题了。

(3)要注意概括是否实事求是,防止任意扩大、无限上纲。如“随地吐痰—这种危害人民健康的反动行为是不能允许的”。这种任意概括就变成违背客观实际的“无限上纲”了,因为随地吐痰只是一种不讲文明的不良行为,不能任意扩大到政治问题上去。

总之,每个概念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外延。一般说来,概念的内涵扩大,外延就缩小,反之内涵缩小,外延就扩大,内涵和外延之间是反变关系。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十分重要的,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就是常用的明确概念的方法之一。我们演讲、作文,要打底稿,斟酌字句,认真推敲,其中有许多修改工作就是对概念进行概括和限制,以便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连载10、阿鹏找金花

阿鹏与金花是电影《五朵金花》中的两个人物。这部电影说的是:在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有个风俗习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到二十日,人们都会集于大理城西点苍山麓,进行物资交流,并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也往往在这种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爱的对象。

有一个小伙子名叫阿鹏,赶着去参加一年一度的跑马比赛。在路上,阿鹏看见一个姑娘的装货大车出了毛病,就主动跳下马帮忙修理。

阿鹏修好车,赛马的时间就要到了。他立即飞身上马,奔向比赛场,却忘记带上自己的工具包。姑娘连声呼喊,可是阿鹏已经走远了。当阿鹏赶到赛马场的时候,比赛已经开始。他向评判员报了自己的名字,就立刻快马加鞭投入比赛。他马术高明,追上了一个又一个比赛者,终于夺得了第一名。在群众欢呼声中,阿鹏领了奖。他又遇到了那位姑娘。姑娘见小伙子助人为乐,又那样勇敢,已深深地爱上了他。她把自己绣有山茶花的口袋送给阿鹏,并轻声地说:“谢谢你替我修好了

马车,你丢掉的工具都放在这口袋里了。”说完深情地一笑就跑走了。阿鹏赶紧追过去,直追到蝴蝶泉边,两人唱起了山歌,互相表示了爱慕之情,相约明年三月再度相会。阿鹏也解下腰间一把精致的银鞘短刀送给这位姑娘。姑娘羞涩地低下了头,接过刀,唱道:“明年花开蝴蝶飞,阿哥有心再来会,苍山脚下找金花,金花是阿妹。”

第二年春天,山茶花又开了。阿鹏根据姑娘所描述的赶去找金花。可是那么大的苍山到哪里去找呢?正巧,在摆渡船上,阿鹏同渔婆拉家常,渔婆提起自己的女儿是积肥模范,名叫金花,正在那边船上捞水草。阿鹏立即脱下外衣,扑通跳下洱海,向积肥船游去。当看到积肥模范金花不是自己要找的人时,就结结巴巴地问了一句:“这儿还有一个挺会唱歌的金花吗?”积肥姑娘告诉他,会唱歌的金花在山上畜牧场。

阿鹏又赶到畜牧场,结果那个金花也不是他所要找的姑娘。连碰了两次钉子,阿鹏不仅不灰心,反而更坚定了走遍苍山洱海也要找到金花的信心。更可贵的是,阿鹏在寻找自己爱人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尚的情操。他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救出了被野兽困在深山中采矿的金花姑娘,并帮助采矿场的同志攻克了生产技术上的难关;他看见采药老爷爷摔倒,便急忙上去搀扶,并从悬崖上收集起老人所采的珍贵药材;在拖拉机手金花的婚礼上,他误把自己心爱的姑娘当成了新娘。然而,他宁可让自己的心灵蒙受痛苦,也不去干损害别人幸福的事。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阿鹏一心要找的那位金花,原来是公社的副社长。在许多热心人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幸福地相会在了蝴蝶泉边。

【感悟逻辑】

在这个故事中,阿鹏到苍山脚下去找金花,闹了那么多误会,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呢?从逻辑学上看,就因为“金花”这一概念不明确。这个故事中一共有五个金花:积肥模范金花、畜牧场的金花、探矿队的金

花、拖拉机手金花、公社副社长金花。如果阿鹏与赶车姑娘第一次相会时就问清了金花是干什么的,或者那姑娘讲得明确些,那就不会发生一连串的误会了。

在这里,“金花”是一些女孩子的名字,这是这一概念的内涵。它的外延是指所有叫“金花”这名字的姑娘,这样的外延太大,当然会闹出误会。如果阿鹏明确指出自己要找的是公社副社长金花,这样一来,这个概念的外延就缩小到不再指其他的金花姑娘了,这个概念的内涵却比原来的概念“金花”增加了“当副社长的”这一内容。这种缩小概念外延增加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叫作概念的限制,又叫限制法。概念的限制这种逻辑方法可以使概念更明确、更具体,可惜阿鹏当时没有能够这样做。

当然,阿鹏也不是一点都不知道要限制一下“金花”这一概念,在第一次找错人以后,阿鹏也曾作过一些限制,比如他曾说:“要找一个挺会唱歌的金花。”可是“挺会唱歌的金花”在苍山脚下还是不止一个,因而阿鹏所作的限制,虽然其外延比原来说的“金花”要小一些,但仍然不够明确。可见,在运用“概念限制”这种逻辑方法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最明确的限制才行。这就是说:该限制的必须限制,该限制到什么程度就限制到什么程度。鲁迅先生有篇杂文,题目叫《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里对于揭露梁实秋之流的“走狗”,作了层层限制,指出他们是“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最后,“走狗”前边又加了一个“乏”字,这就十分有力、深刻。从逻辑学上说,也就是熟练地运用了“概念限制”的逻辑方法。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该限制的不限制,就犯了概念外延过宽的逻辑错误。在《五朵金花》这部电影中,对“金花”这一概念该限制却不限制,是为了展开情节的需要而故意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但如果平时从事学习、研究工作,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该限制而不限制就会带来很多麻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