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上名校,对孩子有适当的期待也是应该的。适当的期待、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期待,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激励,鼓励孩子去完成力所能及的目标。
但从目前中国家长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超越孩子能力所及的。
案例1
2010年4月初,北京一位考生家长电话咨询我,说看一些广告说,一个月能提高一二百分,甚至有的说,一夜能提高二十四分。这位家长说:王老师,孩子生下之后,我就有一个梦想,让他将来能去北大、清华念书。我小的时候就想去北大、清华念书,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我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我说大姐,你的孩子一模考了多少分。她说430分。我说你430分的成绩,经过两个月要考上北大、清华,几乎不可能。她说我孩子要是头悬梁锥刺股,努力奋斗呢?我说也不可能。她说,那我还让不让他奔北大、清华呢?我说你不要这样想了,实事求是,否则孩子压力太大,反而会降低考试成绩。
案例2
有一位曾经在北京四中学习的女孩,她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四中是北京市最好的学校,她在那里的成绩排队就不靠前了,比较靠后。她父亲的心气很高,一定要她考上北大或是清华,这样才和四中学生的身份相称,他才能以女儿而光宗耀祖——我们家出了上北大的孩子了。
其实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按她的成绩考上一般的重点大学是不成什么问题的。但是她的父亲整天唠叨要上北大,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的成绩有所下降,特别是高三阶段,在学校排队位置来看,要想考上北大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任何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她爸爸还不放弃北大的目标,实际上就给了孩子相当大的心理压力。爸爸的目标是孩子力所不能及的,离高考的时间不多了,再怎么努力也难完成目标。
有一次,我到母校北京大学办事,在西门口碰见一个小孩和两位家长,孩子的妈妈问我:老先生,北京大学在哪里?我说:再往前走10米就是。这位家长听我的口音觉得似乎是她家乡的人,便问我:你的口音怎么像我们家乡的人呀?我问他:你是哪里人啊?他们说是营口的。我说我就是那里出生的,怪不得口音和你们相近呢。我就问那个还在上学的小女孩:你将来想上哪个大学?小女孩说:我要上北大。停了一下又说:实在不行,考上清华也可以。
你看这孩子心多高,口气多么大啊。其实孩子的这种想法并不是从自己内心里产生的,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对北大、清华的概念不是太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和愿望呢?那是爸爸妈妈灌输给孩子的。你将来要上北大,你将来要上清华,那是全国最好的学校,是全国最高学府。这些都是孩子在父母平时教育中接收过来的。
我也问过不少北京市的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你将来考学考什么地方?“考北大。”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女生这样说。我问她你怎么就想考北大呢?“我爸爸妈妈告诉我要考北大。”
在高三这一年家长的期望表现得更为强烈。可是,过分的期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所谓过分的期待就是孩子力所不能及的,所以对孩子不能强求。当然也不能过低要求孩子,不能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但是,目前主要的倾向是对孩子过高的期待,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期待。
在中国当前确实是有些家长盼着孩子上北大、清华。当然这些孩子也是有相当学习实力的,如果孩子模拟考试是400分左右,家长也不会要求孩子去考北大、清华,可能目标是能上大学就可以了。问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但离北大、清华还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家长就希望孩子冲上去。有点压力也是好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往往会造成孩子的心态失衡,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高考成绩。
据我的研究,有相当多的学习实力强的考生,他们的成绩达不到上北大、清华的水平,但是上其他重点大学是能达到的。这些学生当中有不少高考时没考出自己的水平,为什么呢?就是在他父母的压力下一心奔北大,而自己心里明白自己的实力和北大、清华还是有20分甚至30分的差距。在这种不良的心态下参加高考往往发挥不出实际水平,考不出自己平时的成绩,结果北大、清华没考上,第二志愿往往达不到,有的考生干脆第一志愿报北大、清华,第二志愿就报北京工业大学了。其实他的成绩除了北大、清华以外,其他的北京市的重点大学都可以上,结果他上了北京工业大学,提档线在500分以下,比他实际的考分低八九十分。
家长对子女高考的过分期待只能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影响孩子智力效应的发挥,影响孩子高考的发挥。往往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高考前家长不必给孩子提出什么过高的期望,平时怎么考就怎么考,能考多少考多少,考上什么分上什么大学。这样孩子以平常心来对待高考,使孩子的情绪稳定,减少心理压力,能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战高考,反而往往会发挥得很好,甚至超过平时的成绩。
我建议,家长不要攀比,不要给孩子的学习成绩画框框、定调调,填报专业不要净报热门专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