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股神的追风三式(1)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白话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一个很高明的人。自己不懂却误以为自己懂,这就是很糟糕的人。

当巴菲特等人离开“格雷厄姆与多德部落”这个“智力家族”后,却是根据非常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投资的。他们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买卖不同的股票和企业,但他们总体的投资业绩绝非是因为他们根据族长的指示所做出完全相同的投资决策。“智力族长”只为他们提供了投资决策的思想理论,每位学生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决定如何运用这种理论。

巴菲特天生就是一个执著追求的人、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一个不墨守成规的人。他在大学毕业时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进入投资业,深得价值投资精髓之后,又能扬弃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他对经典的现代金融理论嗤之以鼻。巴菲特精辟地指出:传统的智慧,在传统上是源远流长的,在智慧上却是短视肤浅的。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大浪淘沙的岁月里,在身经百战的生涯中,巴菲特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不熟不做、集中投资、长期持有。

历史总是在和我们开玩笑,在格雷厄姆-纽曼时代终结之后,生性叛逆的巴菲特最后不但成为该公司的实际继承人,而且开创了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至今数十年的辉煌,还成为公认的格雷厄姆投资哲学最大的实践者。从一文不名到一度的世界首富,持续而卓越的投资业绩使得巴菲特成为过去三个世纪里最伟大的投资大师和当之无愧的“股神”。

作为一名职业投资家,巴菲特为人处事既讲原则又不乏灵活性。他有耐心、信心、勇气,并且非常了解概率,能够迅速准确地决定一家公司或一个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因而很善于把握机会,常常能够寻找到风险已被消除或最小化的投资,并果断地做出决策。他能够在两分钟内决定放弃投资,也可以在几天后大举买进。

实际上,巴菲特这种一直被证明成功的投资理念并未超出普通人的理解力,但是他的投资业绩又不是普通人能比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投资方法并不高深,我所做的一般人也能做到。”但巴菲特还说:“投资比你想象的要简单,但也比它看上去要难。”

那么,巴菲特成功的投资理念与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巴菲特又是如何地反传统看待金融投资理论呢?巴菲特投资理念所蕴含的“三大法宝”究竟有多简单呢?巴菲特本人又是怎样应用自如的呢?请看下面的精彩分析和典型案例。

1.不熟不做

从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到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从可口可乐公司到中国石油,巴菲特的投资融会着对企业的深层次理解。这些超乎寻常的投资成就,往往只是通过普通的事情来获得的,但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普通的事情处理得异乎寻常的出色。巴菲特一方面采取见怪不怪和务实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却在做同样的事情:“我们简单地希望一些明智的事情发生,而且当它发生的时候我们就行动。”巴菲特曾经非常精辟地指出,他的任务就是集中于他们所能够知道的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某件事情不很重要,或者如果他们不可能了解它的话,就将这件事情一笔勾销。

巴菲特说过:“我们的注意力在公司的赚钱能力上,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五年、十年的收益,如果我们认为它的价格跟赚钱能力比很值,我们就买,能够这样赚钱的公司是我们关注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就不投资。我们不是说对每一种股票都持一种观点,我们要确定我们选的是对的,但是对于不懂的我就不投资。如果有1000只股票,对999只我都不知道,我只选那只我了解的。”

能力范围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核心概念之一。顾名思义,能力范围就是指我们在投资中必须做那些重要的、可知的并且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依据我们自己的能力(如知识水平、敏锐程度、可靠渠道等)和意愿理解企业及它的经营气候,并选择适当的企业股票。实际上,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都有边界,当我们碰巧处在这个边界的某个位置时,并感觉到在这个舒适区域“音色圆润流畅”时,就可以为露天剧场的观众引吭高歌。

人人皆有能力范围。实际上,能力范围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更不是难以攀越的喜马拉雅山,它常常是从我们每个人的常识开始的: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使用的东西,比如我们自己及家人所从事的行业。每个中国男人大概都听说过“国酒”茅台,凡是出席过高档宴席的人都会把50年窖藏茅台直接和黄金联想在一起;大中城市的每个家庭主妇一定会经常逛逛苏宁电器,常常在不经意中发现它又新开了一家连锁店;北京后海街边的时髦女郎戴着金光灿灿的项链与手镯,抱怨金银首饰价格的不断攀升时,她们如果足够聪明的话,就应该买点山东黄金和中金黄金的股票;深南大道上聪明过人的白领们,一定能猜到深港边界铁丝网的拆除和房价暴涨是迟早的事情,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惦记着王石与他的万科。

当我们已经确认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公司和行业并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为了缩小竞争圈边界和确定我们的能力范围,就需要从该企业如下一些关键问题着手: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怎样,它与可能的替代品之间有什么区别;该企业提高价格而不会降低销量的可能性有多大;它的目标客户是谁,企业绝大部分收入是否依赖于一个或几个客户;主要客户关系的稳定性有多强;企业以什么方式销售其产品,它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域;企业是否能够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经济商业状况的变化;企业的供应情况怎样,管理层及其员工关系如何,其经营状况对于政治经济波动的风险是否过大,等等。

当然,我们的能力范围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我们的能力范围就会缩小,原来的判断就不可避免地会失误。比如,若原来的行业在受到其他行业侵犯攻击或胁迫时,就需要对造成侵扰的行业有所了解。再比如,某些优秀企业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商业机会,而适时调整组织结构和企业经营方案,并从实际中不断学习以增强其生命力,也应该被加入到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比如,可口可乐、迪斯尼、海尔等。从这些企业的年报、其首席执行官或者致股东的公开信中,我们可以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活动甚至业务发展前景等都会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巴菲特是简单与明智的标杆,他将理性和常识视为自己能力的最高指导原则。巴菲特还强调,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能力有多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正确了解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生活中找到优势,然后朝着这个方向投资,并全力出击,才能成为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一直只做他了解的、能做的范围内的事情,决不尝试办不到的事,他知道自己了解媒体、金融业和消费品生产企业,因而他的资产一直集中在这个范围之内。而对于超出他能力范围的股票,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卖掉,比如卖掉联合出版社就是因为他不了解这家企业持有大部分麦考无线电话公司的价值何在。巴菲特不但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还有着精神上的纪律,他谨守本分不分心,也不冒险去做不懂的事,即使是10美元的赌注,如果他觉得自己胜算不大也不会参加。巴菲特说,如果你让自己在小事上没有纪律,很可能在大事上也没有纪律。

在几十年来诸多首富、新贵中,巴菲特从来不靠内幕消息、不靠权钱交易。这在官商文化甚浓的当今中国、东亚和俄罗斯,众多的投资者可能大惑不解。难道巴菲特的确没有深厚的政界背景和密切的商界朋友吗?难道一本简单的投资指南和几张年报真的就能造就巴菲特的“火眼金睛”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