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到这一步的天皇国家,估计就是在制定律令前后,才将其国号写作“日本”的。这个国号最早见之于文献的是公元720年(养老四年)完成的历史书《日本书纪》。我国原来的国号最初是以大王国家的根据地Yamato之名通行全国,并配搭上汉字“倭”、“大倭”和“大和”等。大王成了天皇。天皇国家已不再是大和政权而是成了Yamato全境的唯一的国家。这样,其国号就有必要与大和地方的名字清楚地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曾经对中国朝贡的倭王,如今一旦成为意欲与中国皇帝对等的天皇,在“国号”方面也就不喜欢中国人用来指日本的“倭”字了。推古天皇致隋朝的国书中,由于Yamato位于中国的东方即日出处,因此称“东天皇”或“日出处天子”。很可能联想到“日出处”,于是就用汉字“日本”配搭上Yamato而与大和地方的“大和”(日语读作Yamato——译者注)相区别。一旦出现“日本”这两个汉字后,不久,就被读成Nippon著者注:“日本”读作Nippon还是Nihon哪一种正确的争论,从史学上说,是没有意义的。它本来应读作Yamato。但不管它本来读什么,一千多年的习惯却读成Nippon或Nihon。究竟采用哪一种读法,应根据日本国主人即现代日本国民的意见考虑决定。或Nihon。后世Nippon或Nihon也就成了通用的国号了。
没有市民的城市
律令既已完备,帝都亦复建成,版图扩至南北,某官员出于对天皇制的感激之情,歌唱道:“幸遇太平盛世,万民安居乐业。”那么,群众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平城京虽全面仿效长安,甚至可以说是长安的缩影,但它与长安却有一个重大的差异,这就是平城京没有像长安那样的城墙,后来的平安京也没有城墙。中世纪城市中,市民自治发达的堺市虽无城墙,但它有与城墙相似的护城河,这是唯一的例外。城墙是城市防御外敌的设施,同时也有着区分城郊农村以确立市民生活的场地的机能。因此,中国的城市和西方古代以及中世纪的城市都有城墙。然而平城京以及一般的日本城市都没有城墙。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理由就要对不同时代的城市,做不同的考虑。但就平城京而言,第一,没有迹象必须筑城墙以防外敌。日本没有外族,因之,也无外族入侵之忧。各豪族都被编入天皇制机构之内,即使出了叛乱者,也只是内部的叛乱者而不是外来的入侵者。在这种情况下,城
墙是没有意义的。第二,平城京(后来的平安京)是贵族和官员的政治城市,是个没有市民生活的京城。因之,筑城墙以与城郊农村明显区分是没有意义的。相反,为了供应京城中贵族与衙役的粮食,甚至还必须围以农田与农民。
平城京最盛时估计拥有20万人口。居民是皇族、贵族、官吏、僧侣以及为他们驱使的大批奴婢、手工业者、农民、从地方上征调来的役丁(下详)、卫士及其他徭役民,却没有一个自由的市民。京城内,有东西两(集)市。该市上不仅买卖当时的一般物资,诸如各种衣料、铁制及其他农具、陶器、纸墨、笔,以至扫帚、屐履,而且还买卖奴婢。集市是官办的。在该市上卖出的物资并不是独立的商人自手工业者和农民中自由采购来的,而是国家作为实物税征自人民的。还有就是朝廷和寺院把隶属于他们的手工业者生产的产品消费后的残余。购买这些物资的人,也是贵族、衙役和僧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