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鲁迅、琉璃厂和旧书、文物(1)

清朝乾隆年间以来,文人学生逛琉璃厂已成习惯。民国以后,北京的文化人逐渐把“听戏、吃小馆、逛琉璃厂”作为三大乐趣。逛琉璃厂,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随便浏览古籍和观赏古玩字画,一逛就是半天。

作为北京文化一条街,琉璃厂的历史已有300多年。这里原是元、明、清三代烧制琉璃瓦的窑厂,流水环绕,厂前多空地,景色宜人。康熙十八年(1753)地震,原聚集在慈仁寺的书摊、古玩店迁移到琉璃厂来,使这里初具文化街的规模。

琉璃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入关时,把八旗兵丁按旗分划,占据内城东南西北四方,原有的居民一律迁往城外,汉官则在宣武门以南及前门外大街以东地方安家。以后又有许多学者搬到琉璃厂四周居住,于是引来更多的书商到琉璃厂设立书肆,收售古籍字画。乾隆时,参与编修《四库全书》的文人学士也多寓居宣武门南。他们所需参考书,均“详列书目,至琉璃厂书肆访之”。琉璃厂书商则跑遍全国去搜购。编纂《四库全书》促使琉璃厂更加发展。此外,琉璃厂四周还是各省会馆聚集之地,各地进京考试的学子都住在这一带。科举时代的“红录”即在琉璃厂发布,于是举凡与文人墨客有关的南纸、笔墨、雕版、镌碑各行业,也蜂拥而至,遂使这条街成为文化荟萃之地,并且久盛不衰。

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京候补的李文藻写了《琉璃厂书肆记》介绍:

琉璃厂,因琉璃瓦窑为名。东西可二里许。“又因现在的南新华街那时还是南北一道水沟,上架有一桥,故写道:“桥居厂中间,北与窑相对。桥以东街狭,多参以卖眼镜、烟筒、日用杂物者。桥以西街阔,书肆外,惟古董店,及卖法贴、裱字画、雕印章、包写书禀、刻板镌碑耳。……遇廷试,进场之具,如试笔、卷袋、墨壶、镇纸……备列焉。叶祖孚:《北京琉璃厂》,第33页。

19世纪末,清朝政府在琉璃厂窑址修建了优级师范学堂、五城学堂(即北京师范大学、师大附中的前身)和电话总局。中华民国定都北京以后,于1917年修建了海王村公园,1924年开辟了和平门,拆除厂桥,增辟了南新华街,使琉璃厂文化街形成了现在的格局。东琉璃厂以古玩业为主,宝古斋、汲古阁等一大批老字号鳞次栉比。西琉璃厂以旧书业为主,来熏阁、保古斋,以及同时经营新旧图书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麇集于此。大名鼎鼎的南纸店清秘阁、荣宝斋也在西琉璃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