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经济状况的改善(2)

《鲁迅日记》载:“1912年8月22日晨见教育部任免名氏,余为佥事。”由此可知,周树人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首批官员。

民国教育部的全体人员,共有73名。其中设教育总长一人为范源廉,系特任官。次长一人为简任官。参事4人、秘书1人、司长3人,以上共8人为三等荐任官。各科佥事共14人,为四等荐任官,周树人就在其中了。

民国初的官制,基本沿用清末宣统年体制,依宣统年《大清爵秩全览》载,各部分设佥事、主事,重要的部设佥事,一般的部设主事,职责相同,但品级不同,佥事为从四品,主事为六品。以从四品的品级看来,应近似于现在的副司局级。

从薪金收入来看,按《民国中央行政官官俸法》规定:佥事为四等4级官俸,月薪为280圆。这个薪俸和当年的大学一级教授的薪俸正好相对应,“五四前后,北大教授分为本科、预科两类……本科教授自280银圆至180银圆,预科教授自240银圆至140银圆”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一级教授对应的行政职务应为司局级。

关于鲁迅先生当年的薪俸,可以从日记里得到印证。见《鲁迅日记》“1912年8月30日阴。下午收本月俸百二十五圆,半俸也。夜半雨。”因当年财政紧张,不能足额发放薪俸。据《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中记述“据当时教育部职员陈诒先回忆‘那时北洋政府已在闹穷,部薪不能按月发放’”,所以只给了“半俸”——“百二十五圆”是符合当年实际情况的。

那么当年先生薪俸的购买力如何呢?据《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北京1911-1920年大米每斤3分钱,猪肉每斤1角至1角1分……植物油每斤7分钱。”“据史料分析20年代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圆伙食费,足可以维持小康水平。’”

1912年起鲁迅到北京上任,后升至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收入少说在200圆以上,但每月要寄给家里贴补100圆,经济负担还是很重的。

1919年大家族北迁,把绍兴老宅作价1000圆卖掉,周氏兄弟拼拼凑凑,购入八道湾一座四合院,房价及装潢总计约花费了4000圆。此时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担任专职教授月薪240圆,鲁迅名义上的薪水至少有300圆,一大家子十来口人,照例完全可以过上小康生活,但是由于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当家,挥霍无度,家中月月闹亏空。

从绍兴会馆到八道湾新居

1912年5月鲁迅随蔡总长来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住在宣武门外绍兴会馆(又称山阴会馆),度过了整整八年“无日不处于忧患中”的孤独生活。起初每月津贴60银圆。后来担任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月薪200多银圆;但每月都要汇寄100银圆给老家母亲和兄弟作为家用。月薪逐步递增到300银圆,然而他的经济负担非常沉重,不仅每月要向绍兴老家寄100银圆,还要向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的日本家中寄钱。也就是说,他要供养六七个人。

1911年秋天二弟周作人携日本妻子回国,他起初在绍兴中学教书,月薪50银圆,陆续增加到68银圆,但入不敷出。经鲁迅介绍,周作人受聘在北京大学任职,1917年4月只身来到北京大学,开始担任北大国史编纂处编辑,月薪120银圆;周作人后来任文科教授,月薪240银圆,还有兼职收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