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原则(1)

正确认识孩子,因人施教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敢肯定,一些人的回答不那么理直气壮。

我们所说的了解,其实不仅仅包括熟悉自己孩子的外貌特征,身体的高矮胖瘦,还包括了解孩子的心智情况,比如他们的气质、思想、爱好、接受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修养、人际关系、人生态度、生活习惯,等等。我们的孩子真的是“差等生”吗?他的心智水平、接受能力如何?他的特长、兴趣是什么?他的困难、不足又是什么?改变他的现状的出路在哪里?心平气和地去寻求、了解客观事实,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孩子。

想了解你的孩子,其实并不太难,只要想方设法成为他们的朋友就行了。

认识他们,帮助他们,不用太心急。勇敢地面对现状,然后持之以恒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差等生不是坏孩子!批评与抱怨没有用,打骂与讽刺只能毁了他们!如果你想培养孩子成为有出息的人,首先得成为他的朋友。只有付出了爱心,你才会获得良好的回报!

辅导孩子学习要有计划性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没有计划,非常随意。孩子考试不好,教育一通;孩子打架了,教育一通;或者是家长忽然心血来潮,想给孩子“上上教育课”,于是把孩子叫到跟前,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讲得孩子晕头转向。还有些家长虽然有计划,但缺乏科学性。

一位年轻妈妈对我说:“学音乐能开发智力,我让孩子学电子琴,她不爱学。我又给她买了琵琶,学了几次,她又烦了。这回我给她买了小提琴,现在每周学两次。”

我问这位家长,在孩子学文化科学知识方面有什么计划吗?

她回答:“我们同事都说,光靠学校上课不行,必须得花钱在外边‘报班’。现在孩子上着‘英语班’和‘数学班’,准备再给她报个‘作文班’。”

我问她各种班什么时候上课。她说:“双休日,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多学点东西。”

这位家长跟许多家长的想法一样,认为只要给孩子安排了学习,对孩子就有好处,而且舍得投资。正因为家长主观地安排孩子的各项学习活动,许多小学生比大学生上的课还多。孩子疲于奔命,脑子里的东西像吃得过饱撑着了似的,根本消化不了。有的家长也东一趟西一趟地跟着忙。这样的教育计划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效果肯定不佳。

辅导孩子学习要有科学的计划,从实际出发,注意全面发展,安排上有张有弛,重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教育计划的依据,有三方面:

1.孩子的年龄特点。

小学低年级孩子自理能力不强,家长应帮他们安排学习计划,保证他们有充分玩儿的时间,一次学习时间不超过20 分钟,要求学要专心,玩儿要开心。一般不要在外面报什么班。如确有某种兴趣爱好,可以参加学习,次数不宜过多。小学中年级开始,要指导孩子自己订计划,让他留有余地,目标不宜太高,时间不宜太满。家长督促检查,及时评价,适当增加他们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的时间。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家长应给他们更多的主动权。

2.孩子的个性特点。

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发展程度不同,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同。家长应认真分析自己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比如孩子观察力不强,可以在一个阶段侧重培养观察力;如果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及别的孩子,就应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上下些工夫;如果孩子胆子太小,就应采取措施培养孩子的胆量……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能够较快地扬长补短,促进孩子进步。

3.学校和班级的教育安排。

家长可通过家长会或单独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校、班级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突出重点教育,而且应及时跟教师交流情况,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

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会使我们的家庭教育计划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家长制订计划的具体做法:

1.父母共同分析孩子的情况,结合学校、班级的要求确定一个时期的教育重点和具体措施。

2.和孩子一起讨论教育计划,得到孩子的认同,孩子合理的修改意见,应该采纳。

3.制订检查措施。家庭教育计划和孩子的学习计划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家庭教育计划是家长的任务,家长应有对自己的检查措施,这本身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

4.把计划写出来,放在明显的地方,也可以贴在墙上。

5.把教育计划告诉老师,请老师配合。

制订家庭教育计划的基本要求是,符合实际,简明具体,重点突出,有可行性。家庭教育计划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执行情况进行调整。

有的家长可能会想,这也太麻烦了,难以做到。其实,家长把盲目花费的时间拿出一部分就能把教育计划做好。如果有的家长一时做不到,也不勉强。但是,一旦孩子出现不良的苗头,那教育计划是非订不可的。

不要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急于求成的心理和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主要危害表现在:

1.扼杀孩子的兴趣。

有急于求成心理的家长往往功利思想严重,而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自认为孩子应该学习什么,孩子就必须学习什么。即便是孩子原有的兴趣爱好,也被家长的功利心所利用,变成了追求名利的手段,比如对乐器的兴趣变成了考级训练;对外语的兴趣变成了为出国做准备;对数学的兴趣成为参加竞赛拿名次的备考;对体育的兴趣变成了为有“特长”上重点学校而拿证书的拼搏,等等。追求名利的结果不仅使孩子丝毫享受不到兴趣爱好带来的乐趣,而且原有的对某种活动或学科的兴趣也会被名利性所扼杀,使孩子误认为原来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如此的枯燥无味,从此再也不愿问津。

2.影响孩子个性形成。

为了使孩子早“成龙”、快“成凤”,有些家长加班加点对孩子进行训练“打造”。孩子的时间被那些对其成长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训练所挤占,他们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快乐童年。他们没有时间与父母谈心、聊天,更没有时间撒娇、亲昵,也没有时间与同学、伙伴们游戏、交往。家长也不在乎甚至反对这些在他们看来毫无意义的举动。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你的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什么也不用管。”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爱心,亲子关系淡漠,由于感受不到爱所以也不会爱别人,由于没有交往的经验所以也不会交往,常常内心孤寂,缺乏热情,最终形成闭锁、狭隘、冷漠、自私的性格。

3.影响孩子智力发展。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有阶段性,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前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对下一阶段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每种心理机能的发展都有其关键期。因此,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盲目进行急功近利的“造材”

教育,不仅不能如父母所愿,而且会使孩子失去智力发展的机会。

4.出现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现象和反社会行为。

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需要有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实践,在急于求成心理支配下的家长往往有意识地限制子女的这些必需的实践活动,使子女在诸如交往、合作、生活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极差,在社会环境中不能很好适应;家长在急于求成心理支配下的严格监督、威逼等行为,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总之,急于求成就是无视孩子身心成长发育的客观规律,期望对孩子的教育能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表现为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子女早成才、快成才,最好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鹤立鸡群,成为人人传颂的“神童”。在教育行为上表现为盲目进行早期教育,认为孩子学得越多越好,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好,在“这都是为你好”的前提下,威逼利诱孩子学习那些他根本不愿意学的东西。在方法上不考虑孩子的特点,生搬硬套、成人化或施以拳脚棍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