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

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假如孩子一点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自己的房间交给父母整理,甚至穿衣服都要父母帮忙,又怎能在走上社会之后,井井有条地处理纷繁的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呢?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会意识到需要管好自己,也就是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许多孩子由于经验太少,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在自我管理上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中国孩子的问题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大部分孩子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一旦离开父母生活,就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猎人,打猎时捡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狮子,就把它们带回家中精心喂养。这几只小狮子慢慢长大了,它们生活无忧无虑,有吃有喝,自在幸福。当然,它们都关在笼子里,猎人给他们设计的笼子也是温暖而舒适的。一次,猎人不小心让一只小狮子从笼子里跑了出去,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而其他几只仍旧待在笼子里。

一天,猎人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来,习惯了被喂养和保护的小狮子们最后被活活饿死了。而那只当年跑出去的小狮子呢?它已经变成了一只野狮子。它独自在野外时,饿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受了伤,它学会了用舌头舔伤口;遇到敌人,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正是这种独立的、不依靠别人的习惯,使它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顺利地活了下来。

能不能在生活中管好自己,这是自我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如果孩子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起居,很难想象他能够管好其他事情。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境不太好的孩子自理能力相对要强得多,主要是因为他的家庭不具备优厚的条件让他享受,父母不具备宽裕的时间为他打点一切。只要家境好转,父母有了闲暇,孩子可以把自己的一切事务交给父母了,自理能力就随之下降。

这种状况说明,许多父母并没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明确意识,要么完全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这种锻炼机会;要么放任不管,任由孩子自己摸索。

在美国,父母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异常重视的。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逐步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独自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也就越来越低,这就为孩子的自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也有不少懂得教育原理、富有远见的父母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上下了不少的工夫,值得效仿。

如果家长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无疑是有巨大的帮助的。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自我意识水平也不断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

那么,作为家长,怎样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呢?

1.不做“拐杖”,让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

当孩子逐渐长大后,自我管理的意识便随之增强,但可能由于经历尚少、经验也不是很丰富,孩子会感到困难,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就需要父母来指导孩子,教育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事情往往如此,父母替孩子想得太多,孩子就会想得太少,从而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孩子若能这样管下去,管好自己就是容易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对孩子少管甚至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有一个孩子,从幼儿园时起,妈妈就训练他把自己的东西用过之后放回原处。需要父母做的,让孩子来提醒;孩子能做的,父母从不代劳。

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学画忘记了带纸,妈妈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他:“再检查一下,有忘记带的东西吗?”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背起画夹就走了。到了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

一些人说妈妈这样管孩子有些太苛刻了,可妈妈并不这样想。她认为,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惩罚,就是承担犯错的后果,并且自己去弥补过错。父母替他们改正,永远也“改不正”。这次孩子虽然上课迟到了,但却从这件事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漫不经心、丢三落四的事情。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管教得越多,孩子身上的问题就越多。比如在生活上,保姆式的父母极为常见,在他们的照顾下,孩子五六岁了还不能自己吃饭,上小学了还不会穿衣服,上中学了书包还得父母收拾,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

这种保姆式的管,使孩子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在学习上,甘当“拐杖”的父母也比比皆是,陪孩子读书,帮孩子做作业,不惜重金为孩子请家教等。

事实证明,让孩子适当做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和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让孩子自己用汤匙、筷子吃饭;吃水果自己冲洗;自己学穿衣服、系鞋带、钉纽扣;自己洗手绢、洗碗筷;自己收拾整理房间;自己剪指甲;自己洗脸、洗手、洗头、洗脚;自己整理衣服;不睡懒觉,等等。

家务劳动方面,父母可让孩子帮助家里人择菜、洗菜、淘米,餐后洗刷碗筷、扫地、抹桌子等。对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教他一些煮饭、做菜等较为复杂的劳动。

2.大胆放手,让孩子管理自己的学习。

孩子上学以后,父母要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教具等。许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只好每天帮他整理。

事实上,孩子形成这种毛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在上学前的这段时间里,父母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当孩子进入小学后,父母还要注意不要替孩子做作业或者检查作业--孩子应该自己去做这些事情。一旦父母帮助孩子做了,孩子不但自己不检查作业,反而觉得这是父母的事情,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

3.耐心引导,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开端。

有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男孩,他的父亲为了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天,父亲把男孩叫到一面墙壁面前,对男孩说:“孩子,爸爸知道你脾气不太好,这也不是你希望的。但是,骂人,脾气不好会影响到别人。这样吧,从今天开始,你感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在这面墙壁上贴个图标。”然后,父亲给了小男孩一叠图标。

一周后,墙壁上果然贴上了许多图标。一天晚上,父亲指着墙壁对男孩说:“孩子,你看到自己的坏脾气了吗?”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父亲说:“从现在开始,如果你一天不发脾气,你就从墙壁上撕下一个图标。”

第一天,男孩坚持不住还是发了火。第二天,男孩居然真的没发火。这周内,男孩居然有三天没发火。一个月后,墙壁上的图标都被撕掉了。那天晚上,父亲又把孩子叫到了墙壁前,对男孩说:“孩子,现在你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这非常好。你看看,以前你发脾气的图标虽然被你撕下了,但是,图标的痕迹还在。这说明你每次发完脾气之后,不管是给他人还是给自己都会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男孩惭愧地笑了笑。从此以后,男孩很少再发脾气了。

由此可见,父母只有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逐步纠正发火、骂人、说脏话等不良习惯。当然,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父母帮助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比如,鼓励孩子把不高兴、不愉快的事件告诉父母或其他人,以缓解心中的不快;教孩子不要轻易流露自己的情绪,激动的时候应该在心中默数“一、二、三”;鼓励孩子用自我隔离来达到冷静;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和幽默感等。

4.充分信任,让孩子管理自己的行为。

孩子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就会盲目行事,很难干好与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事情。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可”、“否”的观念,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先在脑海中有一个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我。

父母不妨通过制定家庭规则来指导家庭成员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晚上不能太晚回家;未经家人同意不能在外留宿;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父母自己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当然,父母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比如,未经家人同意而在外留宿会让家人担心,这样孩子会比较好接受。如果孩子不太情愿,父母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签订协议,把父母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这有利于孩子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培养孩子提高综合素质的意识

一个人成才的因素不外乎两个条件,一个是智力因素,另一个是非智力因素。

所谓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认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各种感觉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等多方面。除此之外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方面,即智力以外的因素。其他如自信心、责任感、独立性、认真心、好胜心、细致心、自制力、坚持性等皆在其范围之内。一个人的成才,智力是必备的条件,先决条件,而非智力因素则成为补充条件。家长应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过去,一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致使很多孩子发展后劲不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从小抓起。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随意性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前、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应高度重视,抓住时机正确引导。

2.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调动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家长要关心、理解孩子,做他的朋友,使他感到家长的信任和期望,这才能触及他的心弦,激起他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把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

3.不断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以锻炼其顽强的意志。

意志就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即孩子为之努力实现的某种目的。只有恰到好处、可望而又可即的目标才能培养其意志。

4.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受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制约。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真、善、美是社会的主流,但社会仍存在着假、恶、丑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不可能避免社会上假、恶、丑现象的污染和污秽、庸俗东西的侵袭。作为家长,应了解纷杂的社会现象,认清时弊,及时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社会时弊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