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养的规则和策略(4)

 在爱中建立规则

我们常常说,人需要爱和自由。那么我们怎么样保证人能获得爱,能够在生活中自由呢?今天,我们人类拥有最美好的精神,我们可以在规则的状态下建立一种平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爱和凝聚性的方式,准许每个人平等地生存下去。这里,我们依靠的不是权威和管制,而是规则。

那么,对于孩子,我们怎样保证他在自由和爱中成长呢?同样,还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比较舒服、愉悦、和谐的状态中,有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和谐的社会。而这样的愿望需要每一个爸爸妈妈从爱你的孩子做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做,去爱我们的孩子,就做到了这一步,我们就成功了。不是我们整个社会怎么做,而是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懂得蹲下来跟你的孩子说话,每一天孩子上学前,对他表达“我爱你,孩子”;每一天你下班回来时,给你的孩子一个拥抱,对他说“妈妈爱你”;当你的孩子遇到麻烦时,你只学会问一句话:“告诉妈妈为什么呢?”或“告诉我为了什么呢?”然后去倾听他的为什么。

就做这么点,已经足够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了。因此,教育是改变我们从动物状态走向人的状态一个最快的捷径,而这一切仰仗于爱、自由、规则与平等。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说法,不建立规则,就等于暴力。因为不建立规则的话,权力就掌握在了大人的手里,你就会依照你的情绪、你的看法来对待孩子。

比如,有的家长回家一进门,看见孩子在看电视,马上就会指责孩子“ 你怎么还在看电视”甚至打骂孩子。但是,如果我们建立了规则,这个规则是晚上8 点到9 点可以看电视,那孩子看的时候你就要遵守规则,准许他这样做。而在晚上8 点之前,孩子则应该遵守规则,不能看电视。

我们要靠规则来管理自己,靠规则来管理孩子,靠规则来管理家庭。要制订规则,其实就是要我们跟孩子有一个约定。这个约定是什么呢?就是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

对于孩子,我们可以跟他这样约定:如果他的行为不伤害健康、不伤害生命、不伤害道德,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孩子是可以使用自己所有的权利的。尤其是6 岁以前的儿童,如果他的行为会伤害别人,怎么办?我们不是指责他,说“你看你又这样了”,而是把他抱起来就走了。我们每一次把他抱起来就走,孩子的内在就会整合,孩子会想:“我每次做的这件事情,好像是不可以的,我每次做这件事情,我妈妈就会把我抱走。”所以下次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们还需知道,规则就是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既然是规则,我们就应该告诉孩子怎样做,怎样来遵守这个规则。

有一位妈妈就做得非常成功:

这位妈妈讲了家里生活的一个小故事:“孩子的爸爸给孩子找牛肉干,孩子说:‘爸爸我要牛腱,不要牛肉。’爸爸去了,给她拿了一块牛肉,然后孩子没有吭气。等到第二天,孩子就拿了两个袋子说:

‘爸爸,我想请你观察一下,牛腱是红色的,牛肉是橙色的,你发现了吗?’爸爸说:‘我发现了,我昨天给你拿错了,是吗?’孩子说:‘是的。’说完平静地走了。”

这位妈妈又说:“我真的特别感激我的宝宝,我感觉我的工夫没有白费。她能用这么正确的方式来告诉我丈夫他给他拿错东西了,她知道寻找最好的机会告诉爸爸。而我昨天气不打一处来,我就对她爸爸说:‘让你拿个东西都拿错了,你竟然都还不知道。’”

这个宝宝只有4 岁多。在爱的规则下,她学会了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别人的错误。这个家庭的教育是成功的。在爱的规则下,他们的家庭必将处在和谐的状态之中。

太多时候,父母赢得了和孩子的战争,却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或者父母作了妥协让步,却让孩子失去了自我负责的能力。只有用恰当的方式同时传递关爱和引导,才能让父母同时收获孩子的成长和彼此的亲密关系。

在爱中建立规则,将使我们的爱更加和谐,孩子更加“听话”。

有些家庭就已经作过实验,给孩子制订了一些规则,剩下的一切自由。

这七条规则是:

一、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二、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不是你的东西就都是别人的东西)。

三、 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去。

四、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五、 不可以打扰别人。

六、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七、 学会说:“不!”

建立有弹性的规则,并且在情景中进行。家长们发现,在这样的规则下,孩子变得越来越乖,越来越懂事了。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地和环境以及他人相处。

爷爷是家里的“权威”,谁都不怕,动不动就不管谁都骂,连自己的儿媳妇都一样。

有一天,爷爷又在训儿媳妇了,小明站起来对爷爷说:“爷爷,你不可以这样训斥我妈妈,你伤害了她,所以你要给我妈妈道歉。”

结果,爷爷火冒三丈:“什么?你还让我给她道歉?……”小明就站在旁边一句话都不说,等到爷爷发完了脾气,他说:“请你给我妈妈道歉。”爷爷又气起来,又说了一通。说完了,小明又说:“请你给我妈妈道歉!你必须给她道歉。”爷爷真的没有办法,于是他就道歉了。

从此以后,家里最具“权威”的爷爷就被自己的孙子小明给治住了,再也不乱发脾气了。

这个小男孩才5 岁,但他用他的正义、勇敢和对事情的处理规则,“治”住了家里最有“权威”的爷爷。孩子学会了规则,既保护了自己,又能保护别人。大家能够透过规则发现一个秘密,规则不是制于孩子的,规则是保证每个孩子在生存环境中都能够获得爱和自由,获得尊重。

建立了规则,我们才能让每个孩子的成长有了保证。我们不能让孩子的成长成为偶然性,我们要让孩子的成长成为必然性。这样的必然性怎么完成呢?就是靠秩序和规则来把握。

因此,“爱与自由、规则和平等”应该贯穿于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把这种理念贯穿到家庭教育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点点滴滴,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品质,让孩子享受爱与自由,崇尚规则与平等。爱是一个家庭的基础。父母爱孩子,孩子也爱父母。所以,爱的过程,是一个父母与孩子分享的过程。但是,爱不是无限制的,不是泛滥,不是事无巨细,而是需要一种合理的规则来指引的。正如社会一样,需要一些规则来约束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而一个家庭,同样需要在爱中建立规则,这样才能更加和谐,更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