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养的规则和策略(3)

 把握原则,爱而有度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从孩子生下来到长大成人,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自己的孩子。正如中国有句话说,一个人无论多大,在母亲眼里永远是个孩子。当孩子病了,父母任劳任怨地照顾他们;当孩子在外面受委屈了,父母给他们安慰;当孩子受到挫折,父母会支持和鼓励他们。正是有了父母无私的爱,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然而,正因为如此,有些父母却忘记了一个“度”,只知道一味地“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在地上打滚耍赖、不吃饭来要挟父母,这时有的父母就会哄骗、投降、依从、迁就。还比如,有时爸爸管孩子的时候,妈妈会来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以上这些都是溺爱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好”了,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会使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爱是一个家庭的基础,但是,爱绝不是无度的,无度的溺爱,只会适得其反。爱不是无限制的,而是有节制的;爱不是指责、放纵,而是伴随在其中的指引……育人如育树。爱孩子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而如何把握这个“度”,在家长的心里一定要掌握两个原则。

一、差异原则在协商共赢的模式中,在选择结果时必须接受双方有价值观差异的原则。差异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父母允许孩子和自己不同,也要允许自己和孩子不同。

玲玲妈妈陪孩子逛街,孩子喜欢一条休闲的喇叭裤,妈妈不喜欢。

女儿:“这条裤子真好看,妈妈,好看吗?”

妈妈:“我不太喜欢这种款式,感觉松松垮垮的不精神。”

女儿:“妈妈,我真的非常喜欢!今年特别流行这种款式。我很想要!”

妈妈:“看到你这么喜欢这条裤子,我当然愿意让让你开心。你实在想要的话就买吧!”

玲玲看妈妈答应了很开心。

妈妈:“不过我认为穿着它去见我的朋友不是很合适!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活动的时候可以穿其他衣服。这样安排怎么样?”

女儿:“好的,没问题!”

父母总是担心:“如果孩子不听我们的,将来会去听别人的。”父母却忽略了一点,如果不让孩子学会拒绝和坚持自己的想法,将来孩子在遇到一些不良的示范时,他也便没有了坚持自我的习惯和能力。

双赢是接受彼此的不同的观点,不仅允许孩子拥有他的价值观,父母也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底线。

所以,妈妈尽管同意女儿决定购买,但也同时提出“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活动的时候可以穿其他衣服”。这就是既考虑了孩子,又不牺牲自己的共赢方式。

当父母越允许孩子和自己不一样时,孩子反而会更信赖和配合父母。

二、整体原则协商共赢的整体原则包括两部分内容:(1)解决问题时,以关系为核心,以互助合作代替独立竞争。(2)当单次不能总体解决问题时,可以在一定时间跨度内总体解决。

听说最近连续出了几部大片,周末一家人想看电影,父母想看《非诚勿扰2》,孩子想看《让子弹飞》。

这种情况在家庭中经常会出现,解决的办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说服孩子和父母看《非诚勿扰2》;(2)放弃父母的想法,陪孩子去看《让子弹飞》;(3)到了影院,各看各的电影,然后在门口集合;(4)一起连续看完这两部片子;(5)这一次父母陪孩子看《让子弹飞》,约定下一次陪父母看《非诚勿扰2》;(6)这次孩子陪父母看《非诚勿扰2》,约定下次父母陪孩子看《让子弹飞》。

现在我们来一一分析一下各种方案:

方案(1),这是一个典型的“我说了算”、“我赢你输”的模式;方案(2),经常发生在愿意为孩子牺牲自我利益的父母身上,所用的方式是“你赢我输”的模式;方案(3),看起来大家想看电影的需要都满足了,实际上却缺少了亲子关系的陪绑。以上3 种关系模式偶尔使用是可以的,如果长期使用就会出现亲子关系的不和谐。

协商共赢的模式在解决问题上更注重关系的建立,希望父母们更多地采用方案(4)(5)(6)三种模式。

方案(4),同时满足了大家的需要,父母和孩子喜欢的影片都看了,而且是共同分享和参与的。

方案(5)和方案(6),当双方的需求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全部满足时,可以进行局部满足和分阶段解决,一个阶段解决一个重要问题。

比如方案(5),满足了孩子这个周末看喜欢的电影的需要和父母共同相处的需求,下个周末孩子再满足父母看喜欢的电影的需要。用延迟满足来解决局部的问题。

这就是协商共赢的整体原则。

把握好原则,讲究好分寸,才能使家长的有意引导和孩子的自主发展得到和谐统一。爱而不娇,严而有格,宽松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纵,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之道。

溺爱是养孩子的大忌。然而,有许多家长总是不自觉地陷入了溺爱的误区,尤其是当孩子“耍赖”或者撒娇的时候。如何做到不溺爱,我们重在把握好2 个原则:差异原则和整体原则。认识到孩子与自己之间的差异,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的想法,并帮助孩子“扬长避短”;遇到问题时,多与孩子协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协商共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