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沟通的成败取决于父母的态度(6)

6.鼓励孩子多提问

邵康节是宋朝著名的卜士。有一天,他与12 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院墙外突然伸出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不对。如果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

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邵康节引导儿子。

“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儿子想了想说。

“他是在找东西,但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小东西呢?”

邵康节继续引导儿子。

“找大东西。”儿子说。

“那么,什么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在找什么呢?”

“他可能是来找牛的。”儿子兴奋地说。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你说得很对,他应该是来找牛的。以后,你可要学会多动脑筋。”

沟通有方法 爱问是孩子的天性,凭他们的知识经验是无法解答周围一切的,正由于他们对世界万物都充满了好奇,所以总喜欢提很多问题。作为父母,我们不但不应该对此表现出不耐烦,还应积极引导孩子多提问。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阅历越来越丰富,他们问的有些问题可能是家长也无法回答的。此时家长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误导孩子,最好是谦虚地对孩子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我可以和你一起去查资料,找答案。”如此一来,孩子求知的兴趣就更强烈了。

当孩子有问题时,正是父母向他们传授知识的最佳时机,以敷衍的态度来应对肯定是不对的。这样做只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父母的不耐烦不愿意再提问题。所以,当孩子主动提问时,父母要放下手中的事情积极地去鼓励、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并且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先让他说完,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准确的地方,父母可以通过不断的发问来引导他做更进一步的思考,让孩子在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的广度,然后再很有耐心地与他一起找到答案。这样一来,孩子不但会对提问很感兴趣,在找到问题的答案时还能提升自信心,从而对父母更加信任与尊重。

爱心小贴士 提问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形式。生活中,父母不仅要认真回答孩子的提问,还要适当地启发引导,也可对孩子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发问,引导孩子思考,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当孩子在你的诱导下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很有成就感,在兴奋的同时,他会提升自信心,沟通也就达到了目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