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录像厅里泡大的人都会记得泾渭分明的香港电影,枪战片就是枪战片,文艺片就是文艺片。当时,这两种类型的香港 电影都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并趋于完美。锐利影像、流畅运镜、风格化剪辑,使暴力行为的展示上 升到美学境界。枪战片领袖吴宇森至高无上的地位已经无可动 摇,每一部作品中都会有令你过目难忘的场面出现:周润发总 是从容不迫地打开一扇门,然后双枪并举,向房间里的同类倾 泻无数子弹。这个过程在吴宇森的精心演绎下居然毫不血腥, 因为,江湖人唯有用子弹才能验证自身价值。开枪,是他们的 唯一选择!在枪声大作、子弹横飞和有中弹者在舞蹈般挣扎的 空间里,观众发现了生命的尊严和友情的力量。《英雄本色》(1986)录像带畅销日本,《喋血双雄》(1989)进军美国市 场的捷报令人振奋,吴宇森迈出了征服世界的一大步!文艺片亦创下不俗业绩,《玫瑰的故事》(1986)、《秋 天的童话》(1987)、《阿郎的故事》(1989)把最浪漫的颜 色、最伤感的恋情奉献给多愁善感泪腺发达的观众(怎么前面 提到的三部片子里都有周润发啊?难道不是吗?周润发曾主宰了一个时代),唯美的摄影、女性化的细腻温婉描述和现代爱情主题是文艺片的醒目特征。和吴宇森的英雄片一样,文艺片 在那个时代发展到了该类型创作的顶点。若干年后,当刘青云 的《新不了情》、《再见阿郎》,吴镇宇的《朱丽叶与梁山 伯》等散文小品式电影相继闯入观众视野,当很多观众面对新 文艺片《甜蜜蜜》中黎明和张曼玉爱在他乡的故事突感异国 “物非人非”时,我们才意识到《秋天的童话》那样的精致文 艺片已成经典,只能供人在记忆里缅怀了……
简言之,当时的香港电影实在可以用“崇文尚武”这四个 字来加以概括。几年间,文武两条生产线运转良好,产品源源 不绝,满足市场需求。张扬动作性的武侠片(徐克作品)、暗 寓社会心理的喜剧片(周星驰作品)也可以理解为前述文武创 作观念的延展。丰富的电影类型,使香港赢得“东方好莱坞” 的美誉。这百花齐放美景的产生,应该归功于“崇文尚武”的 原始意念。
不过当时香港电影已经显现出了局限性,即创作取向更 多地迎合大众趣味,生产了一大批商业色彩浓郁的电影。给人 的感觉,当时香港电影市场只有娱乐品的消费,而没有艺术品 的消费。须知好莱坞电影也并非只有“爆米花电影”可给人看的,喜剧、恐怖、写实、科幻、实验等多种题材分门别类、
泾渭分明,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需求,正因为有这种 “大电影”的创作氛围,好莱坞才有了称霸影视世界的能力。
据当时的有关报道,年轻人是香港电影的主要消费群体, 那么我们就知道很多电影的大众趣味实则仅是年轻观众的趣 味。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消费群体,香港电影创作人费尽 心机,研究消费者心理,集成流行文化信息,把多种卖座元素 杂糅在一起。所以,绝大多数香港电影都给人“四不像”的感 觉:即使是一部最寻常的三流港产片也会有武侠、灵异、喜 剧、言情、动作等多种电影类型手段的混合运用。徐克在《黄 飞鸿》系列中既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又不忘随时随地大玩 “笑”果的创作态度,实在是香港导演所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