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70年尼克松时代的美国,其时任财长就对美元与世界的关系做过这样的概括,“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如今时代变迁,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句话依然在被现实所印证。
美联储为了拯救美国经济,开启了量化宽松政策的潘多拉盒子,第一轮之后,美国就成功地使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下跌了17%。但金融全球化的世界,其他国家怎么能躲得开金钱的诱惑与洗劫呢?在这场财富大规模转移与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只有美国才是赢家。
美元是目前最主要的世界储备货币,各国外汇储备中最多的就是美元,美元贬值缩水了,也就相当于其他国家的财富也缩水了,各国在为美国提振经济买单。购买美国的国债愈多,损失也就越多,在外汇储备中美元占的比例越多,丢钱也就丢的越多。
美国的量化货币宽松政策中创造性地增加的美元,会导致出口国家的成本增加和本国货币升值,如果本国货币升值的幅度低于外国商品的涨价幅度,那么将引起企业的进口成本上升和工人工资上涨,从而引发通胀。事实也证明,美国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美联储17次得降息,造成了国际流通中美元的过剩,推升了原油、粮食、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通胀现象已经隐隐出现。所以,美国的量化货币宽松政策通过进出口贸易进行国际转移,多发行的货币通过价格转嫁给与美国存在贸易往来的国家,而这些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威胁。
很多专家分析,美国实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为了制造一个美国牌的“泡沫”,“享用”“泡沫”的不是美国而是别国,目的就是通过“泡沫”所形成的需求,短期来带动美国的经济复苏,中期来为美国创造新的就业;长期来促进美国结构性的改革。奥巴马用建造“岩上之屋”来形容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即,让美国经济能够从前10年建筑在虚拟经济的沙滩上,能够回归到实体经济坚实的岩石上的结构性转换。
但美国这个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是离不开美联储开动印钞机贬值美元这些行为的,所有持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为了规避持有资产的贬值,纷纷将手上持有的美元兑换成其他有升值趋势的货币,继而进行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投资,最重要的两种方式不是股市就是房地产。一笔笔大笔的资金进出,容易产生宏观的金融风暴,而且热钱的大笔集中涌入会刺激投资者对外币继续升值的期望,反过来驱动更大规模的流入,造成螺旋式的影响,房价上升、大宗商品价格高升,资产泡沫增加,股价催生新一轮泡沫,从而虚假经济繁荣现象形成,进一步加剧市场投机之风,泡沫越来越大。
以实例看看这种“泡沫”的代价吧!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日元从签署1985年《广场协议》后就开始大幅升值,日本人均GDP是美国的64%左右。发展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最高点,此时的日本人均收入是美国的人均GDP的1.5倍。到了2010年,日本的人均GDP是美国的87%左右。所以,美元的贬值救国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国的经济进入了新经济的繁荣,顺利地进入到稳定增长的渠道,但承担责任的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美国制造的“泡沫”一旦破灭,对别国的经济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摆脱困境。
所以,在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不久,就遭到了德国、巴西、南非和中国等国家的政府官员批评。在2010年11月召开的G20峰会上,批评美元政策的“火药味”已经非常足了,美国可谓四面楚歌。美国在国际经济货币政策方面,第一次遇到了“一边倒”的批评之声,而且美国几乎所有的盟国,除了日本,都没有为美国辩解,其中德国总理默克尔直指“美国的量化宽松给世界经济添了更多的麻烦”,德国财长直截了当地表示“你这个货币宽松政策是非常的愚蠢”。但是,各国政府也只能是过过嘴瘾,在美元的强势压制下,他们还是为美国人的债务买了单。
2011年8月8日,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股市暴跌。欧洲债务危机的困扰,美国的财政紧缩,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美国的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境地。但是,狡猾的美国人依旧掌握着美元世界货币的主导权,他们不会好心地为各国经济大开方便之门。在美国人没有谋划好如何在其中取得最大利益之前,美国的第三轮货币宽松政策对于整个世界来讲,依旧是镜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