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3)

K集团的“木桶效应”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积累,尤其是近1年来的努力,K集团确实在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些优势元素,比如全面的信息化办公系统、适合本集团现状的管理及考核机制等等。姑且顺着“木桶”的类比,称之为“长板”。

第二方面,一些重要内容的缺失已经明显成为制约K集团发展(品质提升和业务扩张)的瓶颈性元素,比如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含各类业务操作规范)、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各类员工的专业能力和认知局限等等,称之为“短板”。

第三方面,一些元素虽然已经具备,但在科学性、自我针对性、执行性等方面均明显不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形同虚设,我们称之为“弱板”。

第四方面,现有的各项组织元素之间缺乏基本的一致性(也就是高度联动的相互协同性)。各个元素之间常常相互独立,“井水不犯河水”,甚至各行其是。比如业务类制度与管理类制度之间,各项业务类制度之间,常常出现相互抵触的规定和容易引发歧义的条款,等等,称之为“桶缝”。

第五方面,员工(包含高管层)的组织行为,尤其是对人或事的判断,往往与企业的组织原则相悖。小到一个团队,大到整个K集团,都远未形成一种强势的凝聚力和协同力。简言之,思想不统一,称之为“桶箍”。

K集团就像一个大“木桶”,整体组织能力之强弱可以比喻为这个木桶盛水之多少。常识告诉我们,长板的高度决定“理论盛水量”;短板的高低、桶缝的大小和桶箍的松紧决定“当前盛水量”;弱板的存在决定“持续盛水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不但要求各个组织元素的高品质,更要求各个高品质的组织元素之间天衣无缝的相互协同。后者尤其重要,一个例证是,发生在日本企业界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著名案例——“摩托车试验”,他们把全球最先进的摩托车总成或部件按同样的规格进行改良后组装在一起,原以为会因此制作出“超级摩托车”,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造成K集团“木桶效应”的原因如下:

1这是企业发展(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问题,是必然遭遇的“成长的烦恼”。

2核心骨干层作为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在专业能力、职业态度和理念共识等三方面的现状与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规则制定者本身已经承担高负荷的任务,实在难有充沛的精力专注于对相关组织元素的深度思考。

4客观上讲,由于存在上述三种原因,通常应该借助“外脑”的力量,但K集团的问题是在整体上不具备借鉴“外脑”的能力:缺乏对外脑的判断力和价值挖掘能力。

进而对K集团的“木桶”进行具体分解如下:

(一)“长板”。即K集团已经具备的优势元素为:

1基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办公平台。

2基于核心价值观、责任链和结果导向的绩效考核系统。

3基于精神穹宇要求的“素质评价模型”。

4基于四种“计划会议”的运营管理体系。

5基本适应专业化路线的组织构架。

(二)“短板”。即K集团还缺少的元素为:

1基本的研究(学习)能力,包括:

(1)内部经验的升华能力:总结、提升、转换,最后体现为管理或业务制度、模式、范式或规程。

(2)外部经验的借鉴能力(批判式吸收):A对同业先进经验的收集能力;B对“外脑”的判断能力;C结合自身实践,提炼、吸收同业外部经验,用以改进自身业务和管理。

(3)对经营环境(政策、市场、行业动态)的深度关注和研究能力。

2重要的基础性模式:

(1)从房地产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到物业项目管理处的经营模式,从标准化管理的复制模式到多元化的融资模式,K集团在许多重要的方面,基本上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经典模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