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类起源(4)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最后的共同祖先人科家族分化出了两个主要世系,它们分别在距今900万~500万年前这段时间里进化成为古猿和人族动物。这次分化的细节至今仍完全是一个谜,主要是因为能够测年到这个重要时期的化石群(fossilbed)在东非还非常罕见。到了距今500万年时,化石的数量多了起来,但仍然是非常不完整且充满争议的。

毫无疑问的是,有关人族化石的所有总结不出几年就会过时(图2-11就一些分类学上的定性和基本的年代学作出了指引)。

距今500万年~200万年前,东非大平原诞生了大量的人族动物。古人类学家把它们分成两个大组,分别是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也叫更新纪灵长动物)和人属(homo)(关于其测年,参见专题“钾氩测年法”)。

什么是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①)是由解剖学家雷蒙德·达特(RaymondDart)于1925年在南非的汤恩(Taung)遗址首次做出确认。达特描述了一种兼具人类和类猿特征的纤长的小型灵长动物,并将其发现命名为非洲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africanus),就重量而言,它们与另一种更为健壮的南方古猿相比更轻,后者随后相继出现于南非和东非的一些遗址,并被命名为粗壮型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robustus),一种矮壮、结实、长有冠毛的灵长动物。

多年来,古人类学家一直认为非洲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并且相信人类的进化是沿着相对线性的方式进行的。新近东非的更多发现使这一图景变得模糊,并揭露了人类进化史上久远得多的一些灵长动物。

拉密达猿人

最早为人们所知的人族是一种小的物种,会直立行走,牙釉质较薄,头骨接近猿类,显示出与祖先黑猩猩的密切关系。在埃塞俄比亚阿瓦什(Awash)地区的一块不毛之地阿拉米斯(Aramis),古人类学家蒂姆·怀特(TimWhite)在一个450万年之久的地层里发现了大脑较小的远祖,对此,我们知之甚少(图2-6)。怀特及其同事将这一发现命名为拉密达猿人(Ardipithecusramidus,又称始祖地猿),以区别于后来发现的不同类别的南方古猿。目前已知的化石碎片约属于17个个体。

与其许多后代相比,拉密达猿人的生活环境林木更为茂盛,它们在第一个人族从非洲古猿中分化出来前后消亡。在阿拉米斯这一我们所知有限的可能两足行走的猿人所出土的地层之上的两个地层中,人们发现了拉密达猿人的后代,分别是湖畔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anamensis,也称“南方古猿湖畔种”)和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也称“南方古猿阿法种”)。

从地猿到南方古猿

阿拉米斯的湖畔南方古猿距今约410万年,而由古生物学家米芙·利基①(MeaveLeakey)和艾伦·沃克(AlanWalker)发现于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畔埃里亚湾(AlliaBay)和卡纳博(Kanapoi)的同类化石则距今约400万年。这一湖畔南方古猿(anamensis中的“anam”在图尔卡纳语中是“湖畔”的意思)的化石碎片来自一个牙齿巨大的猿人,它在许多类猿特征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多更为进化的特征。这个个体的后腿强壮到足够支撑两足行走所带来的多余体重,但是与现代人相比,湖畔南猿的行走效率并不高。后腿的尺寸显示,这一个体的重量在47~55公斤之间。

拉密达地猿和湖畔南猿是稍晚的一支更有名的南方古猿的祖先,这种南猿发现于距离阿拉米斯以南72公里的哈达尔(Hadar),同样位于阿瓦什河谷中部地区。正是在埃塞俄比亚北部的哈达尔,莫里斯·泰伯(MauriceTaieb)和唐纳德·约翰逊(DonaldJohanson)发现了一个属于一个小的灵长动物(著名的“露西”)的不寻常且完整的头骨,一起被发现的还有至少属于13名男性、女性和儿童的碎片。露西距今约320万年,直立身高不足1.2米,年龄在19~21岁之间(图2-7)。露西是一位强壮、肌肉发达的灵长动物,已经能够完全两足行走,臂长就其体形来说较人类为长。露西及其同代人的手与人类的很像,脑容量与黑猩猩相仿。约翰逊和蒂姆·怀特将露西定位为阿法南方古猿,即稍晚的南猿的直系祖先。毫无疑问,他们的划分是正确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