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季风亚洲(4)

社会等级结构

极高的人口密度与各个亚洲社会近乎相同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它们都强调集体努力和集体福利,都不重视独立的个性,都依赖明确宣布的公认的行为规则。个人永远要服从集体领导和集体利益。人们被要求适应按等级组织起来的更大的社会结构;每一个个人永远只能占据为其指定的位置,发挥为其规定的作用。个人的幸福和福利,与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幸福和福利一样,总是被视为建立在这样一种结构之上。这些社会的大多数仍然保留着以男人为主宰的家长制特点,尽管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差别;基本社会机构永远是家庭,家庭由最年长的成员进行统治,有时是女人,但通常是男人。在所有亚洲社会都得到赞扬的主要品德是尊敬和服从长辈及一切地位更高的其他人。年龄和学问被等同于智慧,这种观念在任何农业社会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里常年累积的经验成了解决种种生活问题的最好指导,而少数几个饱学之士都会得到大批无文化群众的尊敬。

令亚洲人感到奇怪的是,其他地方的人竟然不像他们那样服从年龄和学问——而且对于教育(它是任何个人获得成功的最有效、最受人尊敬的方式),也不像他们那样给予同样高度的重视。不过,个人成功也被认为能给家庭带来荣誉和物质利益,而家庭责任仍然是大多数亚洲人非常强大的动力。即使在过去,出身低微的人也可能通过受教育而出人头地,这种努力只有在家庭的亲密支持和巨大牺牲下才能成功。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以及所有那些有权有势或饱学之辈,都被期望能成为他人的优秀榜样。更确切地说,社会被看成是由上位者——从皇帝、大臣、学者、宗师、其他领导者直至一家之主——的模范行为维持成一体。

家庭是所有亚洲社会的基本结合纽带,它通常是三代同堂:父母、在世的祖父母、孩子。但它的感情和责任关系网会不同程度地扩大到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叔、伯、姑、姨、舅、成年胞兄弟姐妹以及姻亲等等。这是一种现成的相互支援体系,困难时期往往十分必要,其他任何时候亦被视为对每个人有利,因而得到最高度的重视。当然,家庭内部和整个社会内部也会出现关系紧张,特别是在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年轻后辈和其他地位低下的人中。世上没有一个社会圆满解决了人类的一切问题,但即便因为这些亚洲社会以基本相似的方式比其他地方的社会持续了更长的时间,我们也可以说,它们看来比其他社会更为成功。

除东南亚外,亚洲社会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妇女结婚后即成为夫家的成员,要搬到丈夫的家里或村子里居住。新娘常常要受到婆婆的虐待,但如果她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为丈夫家庭延续后代做出了最重大贡献,她也就赢得一定的地位。熬成婆婆后,她也会虐待她自己的儿媳妇。这种婚后居住在男方的制度在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印度被视为准则,确切点说,它是在这些文明成熟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看来很清楚,在史前时代和出现书面历史记录(在日本相当晚)之前,所有这些文明都是母权制的,女子占支配地位。雅利安人入侵前,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看来就是如此;甚至今天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还保留着浓厚的母权制形迹。日本人的主神天照大神是一个女人,又称太阳女神,这也决非偶然。在朝鲜,在受儒教影响的李氏王朝强行推进改革之前,通行的是入赘婚姻,也就是丈夫搬来和妻子的家庭同住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东南亚,甚至包括被中国秦、汉王朝征服后的越南在内,一直而且现在仍然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那里的妇女居于支配地位,并在诸如贸易等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那里的男人娶妻时必须给新娘彩礼,至今亦然;而季风亚洲其他地方则要求女方带嫁妆。

个人隐私几乎不存在,这是由于人口密度高,家庭结构复杂,以及其他一些共同特点,使得即使在乡村,房屋也是拥挤成村,而不像西方世界那样大多分散在各个农场中。亚洲农家拥有的田地都很小,在多数地方平均小于5英亩,人口稠密地区则更小。集约种植模式形成的高生产率,意味着一个家庭能够靠一块或几块小田地自给自足。小块田地一般就在村庄(平均20到50户)周围。除幼儿老者外,全体村民每天早出晚归,到离村不远的田地上干活。人们几乎永远不会走出他人视听范围之外,因而很早就学会了适应环境,服从长辈和上级,为共同的利益一起劳动,一般都习惯了实际上是在别人眼皮子底下与他人亲密生活在一起,当然他们也知道遵守明确的公认行为规则的重要性。婚嫁对象必须到别的村庄或城镇寻找;同村人大多有某种亲属关系,因而与外村联姻就比同村联姻更能扩大亲属网,并加强相互支援优势。在其他方面,村子或小镇过去和现在彼此十分相似,那里的大多数人过去是、今天(除日本外)也仍然是乡下人或农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