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荒凉地区加在一起,超过了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西藏、新疆和蒙古,每一处都与西欧面积相近,而人口则远低于于中国总人口的1%。即使是满洲,其人口也不到中国人口的10%。大多数中国人及中华文明的根源和主体,一直都在农业占极大优势的中国东部和南部。中华帝国向上述各个地区扩张时未曾遇到地形上的障碍(西藏除外),但在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北侧支脉等一连串高山前受阻,这些山脉也就形成了西藏和新疆的西面和北面的边界;其他山脉则限制了中国向蒙古北部的扩张。不过这些地区的居民直到不久前主要是非汉人,而西藏至今仍然如此。
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另一个可以认为处于季风亚洲边缘的重要地区是巴基斯坦。那里从远古时起就有属于印度文化主流的人居住,它也确实目睹了印度次大陆文明的诞生。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是沙漠或半沙漠,但新石器时代后期以来的灌溉,特别是在沿印度河及其支流的地区,却使得发展高效农业和维持密集人口成为可能。和中国西北部一样,巴基斯坦位于季风亚洲的边缘,虽然从气候上看比较荒凉,它的大部分土地仍然在季风作用下获得了有限的夏季降雨。高而陡峭的山脉构成了巴基斯坦西面和西北面的边境,而且一直是道比较明确的分界线,将印度次大陆人民及文化与西边中东地区的波斯和阿拉伯人民及文化隔离开来。就像区分季风亚洲与亚洲其余所有部分之间总体的差别一样,这条线也最清楚地表明了两者在人口密度上的差别。
共同的文化特点
季风亚洲除了它那最重要的特点——位于阿富汗以东和今日俄罗斯以南、人口密度为世界之冠——之外,还具有其他一些有着普遍意义的特征,使得它成为一个合适的完整的研究学习单元。尽管季风亚洲仅为亚洲的一个部分,它却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它的面积几乎是乌拉尔山脉为止的整个欧洲的两倍。它被山脉和海洋分割成许多次级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在很多情况下居住着不同人种的居民。季风亚洲的四个主要次级区域——印度、中国、东南亚和日本——在这些方面都不相同,它们各自又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区域。但是,它们在制度、思想、价值观、条件以及办事原则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处,这些共同处长期以来为亚洲所独有,至少在程度上与其他地方相异,是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以独特的方式演变而成的。
这些共同的文化特点包括:大家庭和亲属关系网及其多重功能具有根本重要性;为了家庭自身利益,或作为通向世俗名誉地位之途径,而尊重知识、重视知识;尊敬长辈以及长辈们真实的或臆想的智慧和权威;至少在公开场合,妇女总是处于屈从和谦卑的传统地位(尽管东南亚和南印度是例外);社会等级结构;了解并重视传统过去;集体福利优先于个人利益;以及季风亚洲所有地区共有的其他许多带强烈亚洲色彩的文化特征。
农 业
除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日本外,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传统上一直,是而且继续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虽然日本的工业在发展迅速,中国、印度和韩国到2008年时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和商业经济体,但亚洲的农业,包括今天日本的农业,从来都以劳动密集性著称于世,很多地区仍以人力劳动为主,包括花费在建造和维护灌溉体系的劳动。这种情况可以上溯到伟大亚洲文明的发端,因为亚洲文明就是在以人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耕种,加上适宜的灌溉体系所生产的剩余农产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古时起,亚洲农作物的单产量就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高。后来懂得了施肥,加上近代以来化肥的使用,其产量仍然是世界最高,尤其是在日本。高产农业维持了季风亚洲聚居在平原、河谷及三角洲的大量人口,那里的平地和肥沃冲积土壤,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这个总体上气候温和、作物生长期长、正常年份雨量充沛的地区的农业产出。
大约从公元前一千纪或更早时期以来,季风亚洲囊括了全世界最大最有效的农业区,其结果之一就是在整个这一时期内,人口密度一直很高,在农业种植区中更是如此,而且直到今天仍高过其他任何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说不清因果关系的状况。高效农业养活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人口增多需要更多食物,却也提供了增加产量所要求的劳动力。这是季风亚洲所有主要地区过去4000年的农业和人口发展史一贯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