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序言(2)

关于中国唐宋文明,墨菲有深入、平实之论。他看到,统一的汉帝国崩溃后,经过近400年的分裂与动乱,到隋唐帝国时期,中国又恢复了政治统一。隋唐帝国的建立,把中国历史带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多方面具有建树。墨菲看到了中国社会是一个生生不已的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当中,叙述的重点并未放在传统的政治文化史上,而是对多种因素进行思考。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唐都长安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自亚洲的突厥人、印度人、波斯人、叙利亚人、越南人、朝鲜人、日本人、犹太人、阿拉伯人甚至基督教徒和拜占庭人荟萃于此,增添了它的国际色彩(第195页),唐代无疑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他所称的“黄金时代”。他是这样评价宋代社会的:“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后来的世世代代中国历史学家都批评它,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但宋朝却从960年存在到1279年,长于约300年的平均朝代寿命;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第198-199页)这一判断符合宋朝的实际情况,也与中国学者近年的研究大体一致。

关于宋代对外交通、科技与贸易,墨菲有惊人之论。就大多数研究东方历史的西方学者来说,他们对东方历史文化纵深研究有余,而对于东方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交流的横向研究相对不足,相比之下墨菲在此方面有一定的贡献,涉及对外交通、科技、贸易、哲学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显然是西方学者中的佼佼者。在书中我们看到,宋代的对外贸易已经有了重大发展,中国商人大规模地走出国门参与西太平洋贸易网的建立,东南沿海城市出现大量的外国商人,从事东西方贸易交流,据说当时宋朝收入的五分之一来自海上贸易;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出现了众多发达的商业城市,农业生产、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都有新式工具出现,期票、信用证以及纸币的发行,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平、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第201页)所有这些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提供了清晰的图景。墨菲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历史学者,也是一位严谨的地理学家,因此在对历史进程的把握上接近了历史的真实。

关于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科技,《亚洲史》有许多亮点。墨菲与其他学者不同,他并没有把明清社会的500年历史看成是停滞或倒退,而是在比较中看到了中国明清社会的一定成就。与日新月异的欧洲相比,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确实发展相对缓慢,欧美国家在经过工业革命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中国仍在旧的轨道上蹒跚而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滞。强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他明确指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度生产力的巨大世界,直到1500年代末,事情运行得很不错,整体上繁荣使大多数人民满意。”(第287页)他这样解读东方历史就突破了旧框架,形成独成一体的编写新框架,确立了科学、严谨的亚洲史编写史观。在这种评断下,他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认为明朝是中国的“新辉煌”。这种“新辉煌”包括中国在当时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造船技术,郑和七下西洋时使用的多层甲板船能运载500人,长400英尺,载重量达500吨,其速度比一两个世纪后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船只还要快。这说明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和社会财富长期积累的支撑,是很难有郑和七下西洋空前壮举的。在社会生产力方面也有许多表现,农业单位产量、国民生活与城市发展等在当时都处于世界上游水平。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本书的独具匠心之处。

《亚洲史》对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和人口增长情况也有评介。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清代商人较之明代有较多的商业机会,中国同日本、东南亚以至欧洲贸易增多,并保持了对外贸易的顺差,耐人寻味地指出:“整个对外贸易额看来显然超过了欧洲,规模更大的国内商业和城市化达到了新水平……外国白银不断流入以支付中国出口货,包括现在运往西方的茶和丝绸,使中国赢得巨额贸易顺差。”(第356页)这显然是东方社会的实际情况,符合东方古史记载。在整个东西方贸易格局当中,东方国家处于出超地位,除了大宗的丝绸和茶叶外,还有瓷器、陶器、古董、药材和书籍。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几个重要的文明中心之一,也是数千年来绵延不绝、不曾中断的文明。这些对广大读者来说都是新颖而大胆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