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通中,礼貌、得体的语言固然重要,但礼节的信息量也不容忽视。在人类之间相互接触中像亲密、生疏、隔阂、嫉妒、猜疑等状态中,主要是一个“情”字作怪。言辞固然能表达一个人的态度,但自己的肢体语言却能加深并艺术化对对方的感染。懂得了这一点,在我们讲话时,眼神、表情、动作和气质与述说的语言就应做到同步化,使自身的形象更完美,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对方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肢体语言的表达方面符合礼仪规范:
手势在交谈过程中手与手臂的动作相当重要。在谈话中手舞足蹈是不可取的。可以使用一些说明性的手势,但手指总是指向对方并戳戳点点是非常不礼貌的。因此,在交际中应慎用或不多用手势协助讲话为宜。
眼睛的表达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心情通过眼神完全可以流露出来。当你与对方交流时,眼神所传达的信息尤为重要,例如,相互注视时间的长短,注视的位置,甚至眨眼的次数都可能影响对方。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观察对方的眼神以便从对方真实的眼神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是我们必须培养的技能。
温馨小贴士:
进行沟通前应先确定谈话的主题即沟通的主要内容,不然就会出现言语不清、缺乏逻辑等情况。沟通中需要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情况,同时也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和需求,这样的沟通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倾听 比讲话更难在与他人交谈时自己总是不停地讲话,是非常不礼貌的。交谈就是在自己讲的同时也要听对方讲。倾听他人的谈话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因此,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其人际关系往往就越理想。
“倾听”也可称为“聆听”。倾听他人讲话的同时思考自己的想法和将要表达的言辞,不断梳理自己的认识思路,并在适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即显示出尊重他人的礼貌和礼节,又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注意倾听他人的谈话还是细致了解对方的手段。从该人谈话的内容、声音、神态等方面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心情、个性与爱好。
倾听他人的谈话也是对他人适度的称赞。因为你没有轻视他的谈话内容,情感上没有去冷淡,这样则会达到一种“共享”的境地。
倾听他人的谈话绝不等于始终沉默,冷落了对方。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聆听他人讲话过程中的插话——学会插话。
轻易地、武断地打断对方的讲话是极不礼貌的。当自己不满意对方讲话时,应持有 “让人讲话,天塌不下来”的心态,不必急躁,找机会讲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了。
在倾听他人讲话的同时,恰当地插话会更加引起对方的注意。但前提是礼貌的、不违反对方意愿的提出话题。假如在对方讲话当中你突然讲“请让我插一句……”、“请打断一下……”,会使对方感到被轻视或会引起其他不愉快的事件。
在非讨论性的交谈中,一般不必与人争辩。一事当前,每个人都会存在自己理解和看法,这是正常的。
认真倾听他人的谈话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尊重他人、鼓励他人、了解他人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温馨小贴士:
倾听对方谈话的同时,恰当、得体地使用肢体语言做出得体的反应,不但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能刺激对方更全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谈话重点。
学会包容 人际交往的法宝有人认为“包容”是人的一种心态,这只是片面的认识。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包容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包容是以社会道德观念做基石、以礼貌的形式对待和处理事物,是对“礼”的一种超越。但是所谓“包容”不是对任何事物都需忍让,不分青红皂白地容纳其存在,包容是有原则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反复不间断的揣摩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同时考虑社会和谐的大局而得出并不断反复修正的结论。
例如,街道上人群密集,在走路时突然有人把你的鞋子踩掉了,你会采取什么态度呢?只要他人不是有意识地对你造成损害或伤害,都应以包容的心态去处理。
包容能反映一个人的处事胸怀,把小事变大,不但会使问题复杂化,更显得自己斤斤计较,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学会包容还要考虑前提条件和对待事物的心态,这与迁就、无条件服从是有原则区别的。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每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社会环境影响不同、所参与的社会活动不同,所以,要想学会“包容”就要先学会“理解”,也只有学会理解他人才能做到“包容”。所以,“理解”与“包容”,一种是理智上的认识,一种是行为上的行动。二者融为一体、时刻注意尊重他人是包容,看大局而不去计较小节是包容,看法不一、意见不一更需要包容,有时对一些无知者的原谅与迁就也是一种包容,年长者对孩子的无知行为是另一种包容,这则说明包容会反映出不同的积极效果:
秩序——秩序畅通则人和气顺;得理让人——让其有所悟,静等升华;体贴下情——助长人品;不直接批驳——以期和谐。
由此可见,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代表了某个群体、环境、条件、文化底蕴、文明程度、对事物的见解,不要用排斥的目光和行为去对待各种事物,学会包容,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温馨小贴士:
生活琐事何必斤斤计较,胸怀坦荡、大度待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会包容,给他人留有余地,也是一种高超的处事态度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