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润滑剂——语言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的工具,是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交往的桥梁。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能够反映出一个人道德文化各方面的修养和文明程度。在社会活动中,礼貌用语是很重要的礼仪形式,也是展示一个人的品格的“橱窗”。

礼貌用语  体现教养,感受亲和在交往和沟通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对方,无论在家庭、职场、公众场合等都需如此。人们自尊、自爱、自重的心态是正常的。当你想得到他人的尊重时必然要先尊重他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受到尊重。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在家庭小事中,如果当父亲的男子使用污秽的语言责骂自己有过失的孩子,不但父亲会失去孩子的尊重,其他人也会认为这个父亲缺乏修养,并对其管教孩子的能力产生质疑。失去孩子的尊重不但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预期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因此,使用礼貌用语并把其作为自己生活中讲话习惯的一部分是社会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得体、亲和的礼貌用语,不但能使与你交往、交流、交际的人或人群接受你的存在,同时也便于信息的交流和事物的沟通,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积淀和修养甚至其价值观。

善用敬语汉语词汇中礼貌用语主要用在称谓和敬语中。如“您”,就字意来讲是“心上有你”,通常用在与同辈人或老辈人以及自己的领导、上司谈话之中,一开口就凸显出对他人的尊重。再如“请”字,在谈话间使用“请”字不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同时对所面临的事物处理增添了润滑剂。自古以来,汉语中“请”字是敬请语中分量很重的词汇,即“他人在先,我则为后”的表示,其对行为关系做了有次序的排列。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不但能使对方愉悦也能凸显自己品格的大度和虔诚。

除敬请语外,礼貌用语中的关怀词和感谢语也非常重要。像“谢谢”通常用在自己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后,如在乘坐公交车时,当你接受售票员递给你的车票时,向其说声“谢谢”马上就把你与他之间的乘务关系拉近了许多。可谓“小事中见尊重,细微之处看品格”。

不恰当的语言形式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些不恰当的语言。例如:

有人讲“我怎么想就怎么说”,出言唐突还自称为“心直口快”,以“直爽”而自居。“直爽”是个人的性格,不择词令则表明其在表达方式上的欠佳。这种讲话方式虽然能使人理解但不便于对方接受,往往会使听者感到尴尬。

假意的阿谀奉迎使人感到价值低廉。一些人为了取悦他人,讲出的话使人感觉很“假”。所谓“假”就是使其他人感到不是“言为情出”,而是另有所图。

阿谀奉承是最失品格的谈话方式。其失去的是最基本的人品原则——诚信。逢迎与赞美是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所谓“逢迎”就是对方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这不是我们提倡的礼貌用语。

有些人讲话不分环境、场合,也不顾周围的人群,声嘶力竭地高喊讲话,这样不仅会造成周围环境的嘈杂,也会影响他人的心情。这样的情形常会出现在个别环境中,如公交车、餐厅等,此种举动只会失去他人对你的尊重。

总之,尊重、热情、诚恳、真实地对待在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规范是极为重要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得体的言词、平和的语速使会他人倍感亲切,同时也会充分体现你的学识、文化、经历、教养与风度,并充分体现你的存在和价值。

温馨小贴士:

不要忽视自己的声音给他人的印象。悦耳动听的声音是人们在相互沟通中的第一享受,学会控制自己的讲话声音,是你一生活动中潜在的资本。

自我介绍与寒暄  完美沟通的开始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一个人接近一个不了解你的人、人群、集体时不可缺少的程序。但是,如何把自己完美地介绍给他人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礼仪角度我们讲求礼节——即礼仪所属的“度”,也就是根据环境、事物、人物参与的状况来进行。自我介绍到什么程度则是如何体现自我介绍的必要性、重要性的关键。

必要的自我介绍无外乎两种目的: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即自己的学识、经历以及在参与社会活动中使社会对自己能力有所评价;得到他人或集团的认知。

因此,自我介绍这一程序是使自己融于社会的关键。

自我介绍的类型展示型:此类型多用于重大交往和求职应聘,其前提是有的放矢,把自己符合对方需求的条件、经历等坦诚地介绍给对方,从而求得对方对自己最大程度的认知。

受托型:此类型用于当自己必须代替他人完成某项任务,而受理的一方对自己又缺乏了解时,即需把自己的真实情况、与委托人的关系如实介绍给对方时。这种自我介绍必须把自己与委托人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利益关系介绍清楚,以求得受理人的重视与接纳。

询问型:常见于与朋友、同事等熟悉人士的交谈中。人与人之间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时,由于对方缺乏了解难免问这问那,这也属于一种人际之间的关怀,但要注意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例如,不要过多询问个人隐私,也不要过多地自我描绘。

书写型:即以书面形式介绍自己的状况,常见于个人简历和其他申报表格的填写等。这种自我介绍需简明扼要,将自己的重大经历逐一填写,使人一目了然,但不能忽视关键性的自我展开言词。

名片的传递也属于自我介绍的类型之一。

自我介绍之禁忌不区分对象盲目地进行自我介绍。把上三辈、下三辈都纳入自我介绍的内容之中,使他人对相关信息失去重点了解。

盲目自我吹嘘。把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物与人强拉硬扯,以显示自己的高明。

虚假夸大,谎话连篇。这种自我介绍则是拉大旗做虎皮,自欺欺人,久而久之会失去人们的信赖。

寒暄关于寒暄寒暄是在与他人相遇、交往、沟通等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形式,是相互问候的一种礼节语言形式。寒暄的起码要求是“尊重他人的存在”。“寒暄”常用于相识、相知之人,在谈话进入主题之前一般应适度寒暄。

寒暄的形式寒暄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下列举几种:

招呼型:不同于一般人的打招呼,而是将一日未见如隔三秋式的情感注入其中。

问候型:多日未见相互问候,既可问候友人的身体健康、处境、前途等,也可问候其家人的状况以示关怀。

关切型:也称为“关怀型”寒暄。如询问对方本人、子女、家庭、事业的进取、成败等以示对对方的关心。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听到一些不雅和低俗的寒暄谈话方式。如,双方相见不分时间就问对方“吃了没有”;平时交往很深,相见时使用低俗的言词称呼对方,甚至使用“外号”等以对方“缺陷”为谈话基调的语言。

以上行为失去了对他人的尊重,也有失文雅。

我们所提倡的寒暄要求以“谦语”当先。选择和谐的、与自身价值融洽为一体的语言是非常必要的。

温馨小贴士:

在生活中注重语言修养,把敬语和谦语作为自己的讲话习惯,这样做会更凸显你的文化底蕴和能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