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制度去说话

让制度去说话

有一个关于“一条鞭子”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英国古老的剑桥大学有一位著名的校长,治校有方,培养出了很多名满天下的学生,有人问他为何能把学校经营得这样好,这位著名的校长说,那是因为他用“一条鞭子”来惩治那些不听话、不上进的学生,并且奖罚严明,又说,如果给他一把手枪,他会把学校管理得更好,培养出更多的好学生。故事的深刻寓意是不用怀疑的。关于“一条鞭子”的故事在其他许多地方也出现过,可能主角不是剑桥的校长,换成了别人,大抵意思也还是说只要有了严格科学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就一定能把学校管理好,培养出好学生。这里的“一条鞭子”就成了能够严格执行的合理制度的代名词了。其实,不单管理学校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经营企业也需要这样的“一条鞭子”。

制度或企业制度是什么?一般地说,它是企业一系列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或者说它是企业贴上个性标签的关于经营管理的不同“打法”。制度不仅规范企业中人的行为,为人的行为划出一个合理的受约束的圈,同时,也保障和鼓励人在这个圈子里自由地活动;或者更通俗地说,制度是一种标签或符号,它将企业中人的行为区分为“符合企业利益的行为”和“不符合企业利益的行为”。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可以据此采取奖勤罚懒的措施,褒奖“合乎企业利益的行为”,惩罚“不合乎企业利益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刺激企业中的人约束自己,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而在这样的奖罚中,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得以推行和巩固。

做事要有法可依

企业界流行一个很时髦的说法叫“箱式管理”。什么是箱式管理呢?想一想箱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四面都有隔板,中间是存放空间。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可以防止箱内的东西突破上、下限越过四周跑到箱子外面去;另一方面箱子里面有一定的空间,是箱内东西的活动范围。箱式管理就如同将公司置于一个箱子中,公司的经理和他的高级管理人员制定一套公司的规章制度、程序、组织结构和价值观,并且把它们用作衡量员工表现的准则。

事实上,每家公司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箱子,这种箱子的周围是各项制度,建造箱子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这就是各种制度的严格程度。留出的空间也因此不同,但员工发挥作用的空间一定要充分。

中国的公司、企业一向习惯于“人治”不崇尚“法治”,也就是说大小事情都由领导说了算,没有太多的规章可以遵循。而“法治”就是公司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任何事情都有条款可依。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以后,更重要的环节在于“执法必严”。孙子兵法中指出:要规定明确的法律条文,用严格的训练严整军队,对士兵过于宽松,过于爱怜,结果会导致士兵不能严格执行命令,部队陷入混乱而不能加以约束。现在公司面临的竞争,其残酷程度不亚于战场拼杀,如果不做到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是无法获胜的。

古时候,商鞅变法贴出告示: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城南门的人可以获得50两黄金。当时人们都很怀疑,私下里议论纷纷。这时,人群中站出来一名壮士,扛起木头,运到了南门,商鞅立即将奖赏送给了他,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商鞅立法的严肃性。从此,人们对法律严厉性的认知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公司、企业的规章制度同样也应体现它的公平和严格。为了提高营业额,北京市某购物中心曾经出台政策重奖销售业绩非常好的职员,当时该中心的员工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规章的严肃性,当某位员工的业绩远远超出一般职员,而因此获得了2万元重奖时,员工才从心里掂量起规章制度的一贯性,从而公司的各项规章成了员工们关注的焦点。员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意识显著增强,整个中心的效益也由此提升。规章的条文不是通过员工的耳朵来听的,而是通过员工用心去体会,去牢记,去执行的。通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来向员工灌输公司的规章制度,使他们明辨是非曲直,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这比滔滔不绝地说教更让人信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下面是企业中经常碰到的几种无序、混乱的情况:

1.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

在很多企业中,经常会遇到由于制度、管理安排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某项工作好像两个部门都管,其实谁都没有真正负责。两个部门对工作纠缠不休,整天扯皮,使原来的有序反而变成无序,造成极大浪费。

2.业务能力低下造成的无序

素质低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也会造成工作上的无序。一种情况是应该承担某项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因能力不够而导致工作混乱无序;另一种情况是当部门和人员出现变更时,工作交接不力,协作不到位,原来形成的工作流程经常被推翻,人为地增加了从“无序”恢复到“有序”的时间。

3.业务流程的无序

由于大多数企业采用较多的是直线职能制的纵向部门设置,会对横向的业务流程严重割裂,各部门大多考虑一项工作在本部门能否得到认真贯彻,而很少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考虑通常以本部门为中心,而较少以工作为中心,不是部门支持流程,而是要求流程围绕部门转,从而导致流程的混乱,工作无法顺利完成,需要反复协调,加大管理成本。

4.协调不力造成的无序

某些工作应由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界定,处于部门间的断层,相互间的工作缺乏协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彼此都在观望,认为应该由对方部门负责,结果工作没人管,原来的小问题也被拖成了大问题。

协调不力是管理工作最大的浪费之一,它使整个组织不能形成凝聚力,缺乏团队意识、协调精神,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5.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

随心所欲,把公司的规章制度当成他人的守则,没有自律,不以身作则,不按制度进行管理考核,造成无章无序的管理,影响了其他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这五种情况的无序出现的频次多了,就会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分析造成无序的原因,努力抓住主要矛盾,思考在这种无序状态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无序变为相对有序,从而整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小老板管事,大老板管人

任何一个企业都必然经历由小到大、由大到强这样一个持久发展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通常情况下,在初创业的小企业里,总经理都是事必躬亲、亲力亲为的。谈客户、去贷款,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等等,都一一过问,认真打点。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总经理既是老板又是伙计。从员工的角度而言,这个阶段的总经理和自己更像是伙伴关系、兄弟关系。当然,在创业阶段,总经理的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正常的。

问题在于,企业总要一天天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总经理的行为就一定要发生变化。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由管事逐步过渡到管人。一个企业的成长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但是企业家的成长不单纯体现在思想意识、心胸境界上,还切切实实地体现在自身的行为当中。

松下幸之助先生在其事业初创阶段,日常行为最多的内容一定是与客户洽谈、关心产品技术和质量这样一些工作。而到了企业规模扩大之后,松下先生在其真正退出企业舞台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制定了一个松下企业50年的发展规划。

从松下先生行为内容的变化和其间松下企业的成长,我们不难发现这二者之间其实有着一种很密切的联系。

其实,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总裁和较小规模的企业总经理相比,他们之间的行为区别就是小老板管事,大老板管人。而企业总经理(或总裁)的行为修炼就是如何从管事转变到管人,更重要的则是怎么去管人。

总裁管人管什么?怎么管?一般情况下应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管人,二是育人,三是用人。

也许管人这个概念在今天这个鼓励沟通的社会会让人觉得刺耳,或者多少让人觉得观念落后,但在企业管理中,它依然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任何一家企业总要有一些管理制度和岗位纪律,这是一个企业保持其组织活动正常进行的最基本的东西。那么,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些制度与纪律建立起来,并使它成为企业员工的行动准则。很多企业在规模小的时候,企业领导者习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言传身教,告诉每一位员工什么事情能干、什么事情不能干等,但是,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所以,用标准来管人、约束人便成为企业负责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是,经常有一些企业领导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从企业很小的时候一路摸爬滚打走过来,习惯了依靠经验去管人,而不习惯建立共同的标准,或者即便建立了标准也难以持之以恒地去实行,令制度与纪律形同虚设,导致团队精神最终树立不起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