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1)

1906年4月,19岁的蒋介石远离家乡,在上海踏上东渡日本的海轮。在日本,初来乍到的他,亲眼看到“近代建筑陆续出现,象征工业力的烟囱冒起黑烟”,对比中国为西方列强和日本所屈的情景,心中的感受是复杂的……

从振武学校毕业后,23岁的蒋介石被分配到高田野炮兵第19联队见习一年,接受军队生活的艰苦磨炼和意志的考验。在这里,蒋介石忍着性子干活,虽然当被派去打扫马房时立即表现出悲愤的神色,但他知道日本军队严格的军纪,只得服从。

蒋介石对日本的感情是复杂的。他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痛恨日本对中国的蔑视和侵略,但他崇尚日本,甚至盲目称赞日本,把日本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清末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和国内外政局不断变动的浪潮,给浙江奉化溪口镇这个在中国称得上偏远的山村也带来了波澜。出生在这里的蒋介石,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卷入了这个波澜。

蒋介石的出生地奉化县溪口镇,位于浙江东部,地处四明山南麓,在宁波城西南39公里处,有条名为剡溪的小河自西向东穿过全镇。这里四面环山,东枕武岭,西背龟山,南对笔架上,北依白岩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潭墩山的文昌阁、雪窦山的雪窦寺等名胜。1887年(光绪十三年)10月31日,蒋介石就出生在这里。蒋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其祖父蒋玉表经营盐业,在溪口开设了玉泰盐铺,家境逐渐丰裕。蒋玉表年迈后不堪经商的劳累,遂将盐铺传给次子蒋肃庵,就是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经营盐商生意,很是勤谨,盐铺生意扩大,并用积蓄购置了30多亩田地。由于其经济殷实,见多识广,为邻里所推重。蒋介石的父亲有三次婚姻,其原配徐氏、继配孙氏皆去世,其母王采玉是蒋父的第三次续婚妻子。王采玉嫁给其父也是第二次婚姻。王采玉是位于溪口以西的葛溪人。王采玉的父亲王有则熟读诗书,王采玉在父亲影响下粗通文字,19岁时曾与同乡的俞某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公公相继病故,给其很大打击,遂到葛溪一个庵里带发修行,这段不幸的经历可能是使其在以后的岁月里遭遇不幸打击时能够表现得愈益冷静和坚强的重要因素。后经其堂兄、时任蒋肃庵店铺账房的王贤栋介绍,再嫁给了丧妻鳏居的蒋肃庵。王采玉为蒋家生育的子女有瑞元、瑞莲、瑞菊、瑞青,其中瑞菊和瑞青均夭折。1894年,蒋介石失去了他慈爱的祖父,1895年,蒋介石又受丧父之痛。这对幼年的他应该是十分残酷的打击。这两年,正是日本战胜中国、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时。家事、国事都给幼年的蒋介石投下了很深的阴影。他祖父、父亲的去世,使他逐渐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他的成长遂由其寡居的母亲刻意培养,他母亲坚强的态度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关于日本侵略中国并逼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一事,幼年的蒋介石经常可以“听到周围的人谈论由清王朝带来的这一新的奇耻大辱”,这种刺激“确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意志”。〔8〕著名史学家钱穆晚年在回忆他幼年思想和知识成长的过程时,曾提到刚入小学时,老师对他们说的“今天我们的皇帝是满洲人,我们则是汉人”的话,促使其“自幼即抱民族观念,同情革命民主”。〔9〕可见,重大历史事件在一个人的童年时代的所产生的刺激,有时影响确实是持久而深刻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