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经受了三次冲击(2)

在力量悬殊的竞争面前,你怎能阻止青年人好奇的选择呢?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怎么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变得成熟起来的广东省委和广州市委,针对有人将其归罪于对外开放、笼统要求查禁海外文化品的错误认识,明确提出了“排污不排外”的原则。与此同时,对旧有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在放开文化市场的同时成立文化管理委员会,将文化市场管了起来。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内容日渐丰富,这不仅在量上逐渐满足了青年们的精神饥渴,而且给他们拓展了选择面。

电影院,有众多国产片、进口片可供选择欣赏;电视上,出现了许多有吸引力的节目。此外,游艺场、音乐茶座、文化夜市和各种娱乐设施大量出现。选择面大了,鉴赏力增强了,自然不会被港台某些低劣艺术牵着鼻子跑了。广州青年的体验是令人信服的。俗话说“饥不择食”,精神消费亦如此。摒弃低级、庸俗的文化艺术、娱乐形式,向往并追求高雅、健康的精神产品,是人类精神消费的总趋势,但这一大趋势的真正形成,则要经历一个启蒙过程;对港台庸俗文化的追逐,是先天不足的广州民众必经的启蒙过程;对港台庸俗文化的扬弃,则表明人们返璞归真,已开始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第三次冲击波袭来时,有人惊叹:

物质文明上去后,精神文明却下来了改革开放,使多年平稳得近乎凝固的经济生活出现了巨大震荡;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在国营、集体经济旁边,迅速出现了独资、合资和个体三种经济形式。多种经济结构,撕裂了长期以来由单一所有制结构塑造的传统生活格局。数百家外资企业进入广州。西方社会通行的用工制度也被带进来,“炒鱿鱼”像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惊扰并威胁着平庸者、守成者习惯了的平静生活。个体经济迅速崛起。14万个体户涌进了潜力无穷的第三产业。个体户大把大把地挣钱,令人眼红,但他们没有大锅饭可吃,没有铁饭碗端,经常要担风险,还有职业不是那么清高和体面。要保险和体面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发财,要想发财就得放弃保险和体面。乡镇企业、街办企业异军突起。

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他们不惜重金,到处罗致人才。知识,大幅度升值;人才,日益受到尊重。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利润和竞争使几十年习惯于成天板着面孔做生意的商人们变得笑容可掬。官商一统局面的打碎使商业界终于产生出“消费者就是帝王”的商业精神。新兴行业无孔不入,迅速填补着消费空白。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等华贵去处向凡人敞开大门;东方乐园、音乐茶座、文化夜市……各施其能,各逞其长,千方百计吸引顾客;还有色彩鲜艳的“的士”,名目繁多的排档小吃……为了利润的主观目的,产生了尽心尽力为消费者服务的客观效果。货币,这个“天生的平等派”借助商品经济的旋风,以无坚不摧的冲力迅速瓦解了千百年封建历史遗存下来的人分尊卑上下、职分三教九流的陋习,同时,解除了困扰人们几十年的“花钱买气受”的忧心。

就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宾馆酒楼等豪华去处还甩不掉媚外抑内恶习,因衣冠取人、肤色取人而屡激风波的时候,就在这些城市成年累月在劳而无功地医治着“服务态度差”这一痼疾的时候,广州,却开始跨入在货币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新时期。经济生活的这些变化,使自然经济下形成的诸多观念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与新经济格局相适应的新观念纷纷出现,而“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庸俗观念也伴生而出。物欲横流!有人惊叹:经济建设上去后,文明道德却沦丧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恐怕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啊!的确,钱毁掉了一部分人。为了捞钱,有人违法乱纪、投机倒把;有人走私贩私,有人还贩卖黄色录像,毒害同胞;更有甚者,解放以来绝迹几十年的暗娼也开始出现。

钱,使一些人昏了头,沉渣大有泛起之势。金钱万能?!但这只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规律,广州不是香港,社会主义几十年的实践,已将社会主义的众多基本原则溶化在人们心目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广州虽然渴望发财,容忍发财,但不能容忍不义之财!随着广州市公安部门对各种经济犯罪分子的不断打击,基本刹住这股沉渣泛起风之后,一个关于“钱”的争论不可避免地在广州展开了。有人说:钱是百病之首、万恶之源,不能让人们“向钱看”,“向钱看”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根本抵触的。有人说:钱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按劳分配的抽象化体现,只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避免不了“一切向钱看”的倾向。

孰是孰非?!有识之士指出:重要的工作不在于阻止人们“向钱看”,而在于教育和引导人们如何去致富和富了以后怎样做人!讨论澄清了是非,讨论使许多发财者知道了做人的真谛。1985年春节,广州市个体户们自愿捐钱献物,为全市一千七百多位孤寡老人缝制了新装;一位瓷砖个体户,按国家税法一次主动补纳税款十来万元;一位小吃个体户,为解决学生吃早餐难的问题,放弃挣大钱的生意办起了利微费事的学生餐……致富不忘社会,致富不忘国家。“富了怎样做人”这一试卷,首先由先富起来的个体户解答了出来。广州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船又一次拨正船头,迎风破浪向前行驶。但在这个南北夹击、八面来风的开放环境中,她真能建设起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吗?

三次冲击波过去以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凤凰涅槃——一个新广州再生了广州人自豪地告诉我们:八年开放,数度冲击,不仅没使广州垮掉,而是凤凰涅槃——一个自卑、盲从、脆弱的广州在改革开放的熊熊大火中燃掉,一个自尊、自信、免疫功能初具的广州再生了出来。变化首先从文化消费倾向这一风向标上呈现出来。作为外来冲击的产物,曾红火一时的上百家音乐茶座、酒吧、舞厅的生意开始冷清;曾响彻街巷的低劣港台音乐、劲歌金曲录音带不断贬值,代之兴起了格调高雅、艺术性强的艺术音乐;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自己创作的校园歌曲开始流行;书法、美术、摄影、花鸟等业余爱好团体和学校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据统计,上百人的大型团体目前已有23个,小规模的松散沙龙则不计其数。人们说,广州已度过饥不择食、盲目模仿的幼年期,进入了自强自主的成熟阶段。在眼前这一派兴衰交替、枯荣更迭场景的后面,我们看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学习读书热方兴未艾,奋发向上、自强自主成了青年人追逐的时尚。每天晚上,只要盘桓在广州市市区就能看到:十点左右,刚静寂下来不久的街面,突然像翻了锅——成千上万辆自行车潮水般地涌在大街上。

车铃叮当,笑语应和,夜大、电大以及各式补习、培训班的学生下课放学了,眼前这幕场景,就是当地人引以为自豪的广州独有的“第三交通高峰”。近几年来,广州市在劳动人事制度上进行的改革比较彻底:各行各业(包括部分党政部门)用工招考、量才晋级录用已成制度,另外,数百家涉外机构和企业进驻广州,把西方人认才能不认门第的用人观也带了进来。职业千差万别,收入高低拉开,选择的机会多了,竞争程度相应加强。

过去可以靠老子、靠后门,而今却要靠本事。数度浪潮冲击,数度冬尽春来。现在的广州人,从上到下,各行各业,谈到改革开放政策,眉飞色舞;谈到社会主义优越性,赞叹由衷,喜不自禁。他们自信地说:面对一次次巨大的浪潮冲击,我们也曾担忧过,甚至恐惧过,幸好我们没有退让。正是迎着冲击、震荡,继续改革开放的实践,医治了我们的盲从、怯懦等先天不足症,锤炼并健全了我们的心理承受力和消化过滤能力。广州的许多领导们说,在巨大的冲击波面前我们曾经忧虑、焦急过,但我们从未退让和动摇过。经过八年风雨磨炼、摸索总结,我们终于进入了从容面对冲击,牢牢掌握改革开放引导权的境地!今后或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冲击波,但冲击波过后,广州将会更加壮美。(原载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日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