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序言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是城市大变革的世纪。人类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日益成为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城市的功能和形态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有些城市由于率先实现理念创新和战略变革,主动融入全球化,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国际城市;而那些后知后觉、故步自封的城市,不管曾经多么辉煌,都难免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甚至出现发展停滞和衰落之相。这种城市格局大洗牌,正在演绎着21世纪最为激动人心的“城变”。

即使有天才的想象力,又有谁能想象,当中国城市化的天幕轰然拉开,在这数千年一遇的历史变迁中,神州大地将上演多少沧海桑田、风云际会的翻腾与震荡?

又有谁能想象,当中国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上百年的城市化进程时,将会有多少风险与挑战、多少世纪之谜等待着世人去破解?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十分迅猛,城市的变革正在加速,不同的城市各有各的发展模式和变革之道,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乱花渐欲迷人眼”。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中国通往城市化国家的道路上,与其说是洒满了鲜花和阳光,毋宁说是面临着无数的难题与陷阱。比如城市同质化的问题,城市定位不当的问题,仅仅满足于城市形象的包装而缺乏产业动力的问题,片面强调工业化、追求GDP的问题,政府主观意志的盲目性的问题,开发与保护水火不容的问题等,将继续困扰着在生存与发展中处于两难境地的人们。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中国的城市化既会遵循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也会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时代不同、国情不同,中国的城市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我们或可称之为“中国方式”。

这不仅仅需要国际化的视野,更需要来自本土的原创精神和切实行动。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就是中国的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化并最终深刻影响全球的伟大历史过程。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悬殊。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凭借对外开放区位之便利与区域倾斜政策之优势,经济率先起飞,已经取得了超常规和跨越式的发展。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这种外资驱动型、投资拉动型和工业园区主导型的外源式经济发展模式,主导了近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闻名世界的“中国奇迹”。

然而,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内忧外患迫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实现战略转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发展之要务。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尤其在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必须面对现实,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西部方式”,而不是盲目照搬东部地区城市昨天的发展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不无惊喜地发现:成都正在探索的城市发展模式“很中国、很西部、很成都”。几年来,成都最令人惊叹的变化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598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的新貌,也不仅是各种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座次的提升,而是大成都九区、四市、六县10024万平方公里的整体崛起。

自成都2003年提出“打造西部综合实力最强、人居环境最优、创业环境最佳的特大型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以来,各级区县政府也随之全体总动员,纷纷从战略上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到处是一派奋发向上的气息和景象。“一个成功的实践胜过一千打纲领”。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来,成都所推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城变”,成都正在成为中国式城市化的最佳解读方式和最佳实验田。从此种意义上来说,成都所探索的城市变革之路,我们或可称之为“成都方式”。

2003年以来,我们作为一个民间战略咨询策划机构,有幸参与了成都的这场“城变”,不仅完成了“大成都发展战略策划”,也深度介入了成都市多个区县的战略策划和专项策划(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新城区开发、旧城片区改造等)。

我们的足迹遍及成都的第一圈层、第二圈层和第三圈层,既有锦江区、青羊区等腾笼换鸟、日新月异的都市中心区,也有双流县、龙泉驿区等正在脱胎换骨、迅速发展的近郊区县,更有蒲江县、新津县等仍是一派田园风光但正在谋求突破的远郊农业大县。它们所折射出的,不仅是一个西部都市重振雄风的速写,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内部细胞再造的真实聚焦。浓缩我们最近几年在成都所亲身经历的“城变”之感受,融合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为众多的城市提供战略咨询之心得,我们编著了此书。我们希望此书不是就成都论成都,而是通过成都的案例来启示和思辨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

我们相信,进入新的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诸如成都这样城市的“城变”,不仅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借鉴,对于那些同样需要转型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来说,也有启发意义。我们认为,像成都这样的中国传统城市的细胞再造,是最能代表“中国方式”的。

开卷有益。

透过此书,希望你能看到中国特色的城市运营之道;看到如何寻找城市的“魂”;看到如何梳理城市的各种产业要素,从而制定出富有远见的城市发展战略;看到如何通过高举高打的城市营销,拉动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破;看到如何打造软实力,彰显城市魅力,强化城市核心竞争力;看到如何以田园都市的理念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看到如何腾笼换鸟、退二进三,推动产业园区升级,保护老城开发新城等。作为一家之言,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但我们深信:带着泥土芬芳的真实案例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通过成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城市细胞再造之案例解析,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主体,该如何牵住城市定位这个“牛鼻子”,制定出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城市的超常规发展?

学者在致力于城市理论研究时,该如何更贴近市场的现实,更好地结合实际,更富有创新意识?企业家该如何站在提升城市价值的社会高度,敏于发现变革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在城市转型中寻找企业发展的航海图?而相关行业者,如规划设计、广告营销等机构,在城市大转折的机遇大潮中,该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所长,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如果本书能在这些方面起到实际的影响作用,让更多的城市少走弯路,让更多的“城变”更加理性、更有远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来,则是我们莫大的欣慰。

二○○七年元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