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勒斯特会议赫鲁晓夫发难中国
毛泽东:如果需要,就论战一万年
毛泽东确定两个方针,一是要公开发表,二是要锋芒毕露
从1963年9月6日起,到1964年7月14日, 九评 的发表,以及随之而来的苏方发动的更大规模的文字讨伐,使得中苏两党的矛盾冲突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隔阂由来已久
其实,中苏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
195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马祖。苏联领导人收到炮击行动的通报后,深恐中国此举会导致美苏冲突。9月初,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秘密到北京,毛泽东和周恩来告诉他:如果中国此举打出了乱子,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苏联下水。除非美国使用大口径的核武器,否则,如果只是使用战术核武器的话,苏联不必参加战争。这样,赫鲁晓夫才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警告说,对中国的侵犯就是对苏联的侵犯。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突然赶来中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受了中国人民的致敬。次日,在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进行的长达7小时的内部会谈中,赫鲁晓夫一扫昨日的笑容可掬神态,不但埋怨中国炮击金门、马祖给苏联造成了困难,而且还就中印边境事件对中国进行了毫无道理的指责。
赫鲁晓夫利己主义的大国做派的埋怨和指责,当然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后来,也许是赫鲁晓夫醒悟到什么,向中方建议烧毁10月2日的中苏会谈记录。但文字的记录可以烧毁,这次会谈给中苏关系造成的巨大创伤,却不是这种焚烧所能治愈的。而赫鲁晓夫那特色鲜明的光秃秃的脑袋,也再没有出现在中国的天安门城楼上。
1960年2月,在莫斯科召开了有东欧几国主要领导人参加的华沙条约组织参加国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华约国的一系列协议。中国以 观察员 身份参加会议时,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提出了凡没有中国参加的国际协议,对中国一概没有约束力的主张。赫鲁晓夫对中共的态度很恼火,在许多场合多次批评中共的主张和做法。中共代表团奉命作出回答,从此揭开了中苏论战的序幕。
当年4月,是列宁90周年诞辰,经毛泽东决策审改,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批判的对象只提南共 现代修正主义 ,但矛头则指向苏共及赫鲁晓夫。
中苏双方开始互相批评对方违背1957年莫斯科宣言,各自引证宣言的论点批评对方。而宣言本身就是相互妥协的产物,双方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本身就存在差异,因而,许多问题还真是难以扯得清楚并说服对方。
布加勒斯特会议
双方的矛盾在这种争论中不断加剧,乃至发生了苏共领导人在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对中共搞突然袭击的事件。
1960年6月24日到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会前,赫鲁晓夫等人对会议的开法讳莫如深。至6月23日下午,苏方才将中文译文长达84页的《苏共致中共通知书》交给中共代表团。晚7时,又向中共代表团递交了由苏共起草的会议公报草案。在24日举行的会议上,赫鲁晓夫及绝大多数与会代表团,以一致的口径攻击中共,指责中共 拒绝和平共处 。25日至26日,举行51党代表会议,中共代表团向各代表团发了自己的声明,该《声明》系由国内根据会议发展情况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