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十九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2)

9月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关于中印边界问题复信印度总理尼赫鲁,开门见山地指明: 我发现,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两国政府的立场有着基本的分歧。 接着,周恩来言辞恳切地说:英国在统治印度时期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历史背景,是中印边界问题长期存在纠纷、悬而不决的基本原因。 中印两国都是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这种共同的遭遇,本来应该很自然地使中印两国对上述的历史背景抱有一致的看法,并采取互相同情、互相谅解和公平合理的态度,处理两国的边界问题。

面对印度方面的不断寻衅滋事,毛泽东主张 先礼后兵 , 退避三舍 ,提出了一系列边境斗争原则。为缓和边境紧张局势,中国边防部队还单方面作了后撤,并规定在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30公里以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在20公里以内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

印度当局错误地认为,中国的退让是为了避免战略上两面作战,他们定下的步步向中国境内推进的决心已经经受住了 考验 ,他们自以为,中国军队绝不敢与印度直接对抗。印度舆论则大肆吹嘘,说印军已 在2500平方英里的广阔战线上全面推进 ,尼赫鲁取得了 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 。

从1961年特别是1962年4月起,印度当局在中印边境推行更大规模的 前进政策 ,步步向中国纵深进逼。在边境竟然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印军有的前哨据点甚至设在了中国边防哨所之间和侧后,同中国哨所形成犬牙交错的态势。印军还不断拦截、袭击中国巡逻队、运输队,挑起一次又一次的流血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完全有理由,并且也有能力,将印军从中国领土上赶出去。但中国没有这样做,仍然保持了极大的克制态度。连印军军官也不得不承认:你们的态度友好、克制,如果在其他国家边境,早就打起来了。

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1962年7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西段悍然侵入新疆加勒万河谷,设立新的军事据点,切断中国边防哨所的后路,并向中国巡逻队进行武装挑衅,制造了加勒万河谷事件。7月中旬,刘少奇、周恩来在书记处会议上汇报了中印边界西段反蚕食斗争情况后,提出了对加勒万河谷入侵印军进行处置的两个方案:一是将印军新设的据点拔掉,以武力驱逐被中国边防部队反包围的印军;二是不使用武力想办法逼退印军。

毛泽东听了汇报后说:印度在我境内设点,我们完全有理由打。但现在还要克制,不能急于打,为什么呢?第一,要进一步暴露尼赫鲁的真面目,现在尼赫鲁得意忘形,认为他的赖皮战术很有办法,前几天印度报纸有个消息说,尼赫鲁、梅农的战术是拿破仑战术;第二,争取国际上正确认识中印边境斗争的是非曲直,争取大多数人同情和支持我们,特别是要争取中间派;国际上有些国家对中印边界问题看得不十分清楚,弄不清谁是谁非,同时我们和印度的斗争,是复杂的国际问题;不仅仅是印度的问题,美帝国主义、苏联等都在支持印度,他们想利用我们存在暂时困难的机会,推我们上阵,整我们一下,但是我们不上他们的圈套。我们现在坚持不打第一枪,我们的方针是八个字: 决不退让,避免流血。 随后,毛泽东又在八字方针的基础上补充了 武装共处,犬牙交错 两句,形成 十六字方针 。

7月20日,总参谋部在毛泽东确定的 十六字方针 的基础上,对反蚕食斗争作了完整的表述: 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形成了对印斗争的 二十字方针 。

武装共处是在敌对势力进行军事挑衅而又尚未发展到战争时,毛泽东提出的以军事斗争配合政治外交斗争的方针。这种方针要求我方既不惹事,又不示弱,坚持有理有利有节,遏止和避免扩大冲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