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话游戏中的“杂音”

小时候我们大都玩过传话游戏:十个人排成一行,第一个人对着第二个人耳朵传话,直至最后一个人将他听到的话讲出来,结果会发现第一个人说的话与最后一个人说出来的话截然不同,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在传话过程中几乎每个人听到的话都会有差别,每个传话人都会对前面的传话有所遗漏、篡改、扭曲,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好恶、判断、猜测或思维定势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演绎”,致使原话失真。

仔细分析传话游戏,我们会疑惑:

为什么原话在传播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受到篡改?

到底是哪些“杂音”在作怪?

再展开来反思一下:

通常你听别人说话时只听你喜欢听的一部分,还是听对话的全部?

是否与你“气味相投”的话你才听进去了?

在听的时候你是带着一个自己的看法去听,还是完全开放、不预设答案地听?

你是听到事实的原汁原味的一面,还是听到你对这个事实已进行了多次加工演绎后的判断呢?

另外一个例子也许可以印证这类问题。

看看右面这个图形,在你的大脑里第一反应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听到”你的大脑和心里在说什么呢(尽管你并没有用声音说出来)?也许你会很肯定地说“这不就是汽车轮胎吗?”,也许其他人马上争辩道“不对,这明明是天花板”、“这是水上芭蕾表演”、“这是轰炸机”,不一而足。也有可能你再多看几眼的话,你会想象到这是别的什么东西,如“万花筒”、“月饼”之类。如果别人告诉你这是出自某名画家之手,你可能会将这样一幅信手拈来的随意之作赞叹为当今美术界的极品,因为在你大脑里已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固有看法:“名画家的作品绝对是佳作”,有了这个成见你自然会作出如此推断。还有可能再添加些子虚乌有的画家是如何精心设计、灵机一动的动人故事作为铺垫。其实画这个图的人本意也就是在纸上画个飞镖图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演绎呢?为什么每个人对这幅图的原意作出了大相径庭的判断呢?

这两个例子说明,我们在听的时候,通常不仅听到别人的话,还“听到”很多自己经验与偏见的声音。当我们把“听”的这种特性从更为广义的角度延伸为人们所见所闻所思的话,我们平日对于人生社会和大自然,正是因为经验习惯所迷,而不能见到其本身的真相或其他的可能性。正是这些经验、好恶与偏见的杂音扰乱了我们接受真相的视线,掩盖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使原貌的东西在我们的演绎过程中不断走样、变形,逐渐甚或完全偏离“起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