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不被国际竞争所“滤汰”,首要途径和根本之道就是静下心来苦练内功,把磨炼当成企业和国家的财富。这种磨炼的前提不是无端地付学费和多走弯路,不是轻率地将挫折归结为“发展中的必然问题”之类的借口,而是要学会学习,更好更快地学习,在竞争中变得更有智慧,更聪明地成长。如何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不是简单地靠多看几本书,多上几所大学,多学到几个新词,或是会上网搜索。世界500强的背后浸透着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方法。中国企业的蜕变、进化的基础还是科学管理,零部件的精细化程度,流程与决策的科学与否,标准化的执行力度直接决定企业的层次与台阶。“万变不离其宗”,全球化也好,后信息时代也罢,不管是什么称谓,不管发生什么新变化,科学管理的硬功夫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过去依赖政策、关系、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厮杀商场,这些相对竞争力在全球化和知识竞争时代早晚会被无情地荡涤。在市场化的演练中,细节、标准、规范,这些要素能够提炼成共享的知识,就是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每个人都可在现有标准、规范基础上弄懂缺陷之所在与改进之切入点,每个后来者就可以少付学费,将前人的经验教训第一时间学到手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应用,这样整个团队学习能力才会从根本上加快提高。先在自己的市场上训练好了这些基本功,才能在国际竞技场上适应国际市场的标准和惯例。
其次知识竞争时代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每天你必须及时收集分析信息并选择行动方案。贸易、技术、智力、服务、资本等一切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都在不可逆转地洗刷着国家边界,在全球经济强权和本土传统制度的磨合、博弈中寻求妥协、整合,没有固定的思维,没有“必然”或“肯定无疑”、“根本不行”的绝对性答案,要依靠我们的学识、机敏去领悟、去总结,摈弃浮躁、骄狂和肤浅的思维习惯。在这种大格局下,心揣大智慧,关注每时每刻发生而且瞬息万变的“新”和“异”,以流动思考替代静止思考,及时“换脑筋”,培育一批因时应变的“即插即用”型人才和组织。开放、包容的风范能让我们有份参与更多更新的知识分享和运用。
最后是急而不躁。“急”是要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一方面要看到我们在应对脱缰野马似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已经有些筋疲力尽,另一方面我们又无法回避全球化、知识革命的冲击,要两面开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一个重大教训就是一直忽视了科学管理的熏陶和培育,忽视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相对应的职业精神、现代工商文明教育(包括在校学生在内,极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教育),至今还未及时补上这一堂必需课。信息化时代企业经营愈来愈平等、公开、透明,也更需要重视制度与规范,而适应工业文明的科学管理基础还远未健全。不管愿意不愿意,在不得不搭乘全球化、知识革命列车的征途上,如果还不抓紧补课,只争朝夕,急起直追,不解决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数量化的科学管理问题,不解决科学思维、科学方法问题,我们就难以闯过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全球化的关隘。我们过去、现在都因之付出过代价。破坏性生产,重复性建设,无度浪费,高消耗,低效率行政,安全事故,质量信任危机,这些问题的根治只能借助于一整套明细并管用的科学管理工具、手段和方法,精修细节,制订标准,控制过程,讲究纪律,注重积累,让每个人都负起责任,否则,未来还会以更惨重的代价销蚀掉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当然我们也大可不必把全球化当成心浮气躁的又一个动因,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企业也常常出现在国际市场,中国的网民每年都呈爆炸式增长,但这些东西不应成为我们骄狂的资本。我们还需要冷静观察,理性思考,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差距和各种可能性风险,又因应时变、积极参与,采取最恰当的行动方案。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还在信息技术变革中艰难探索,对科学的崇尚还需要在全民普及,固化呆滞狭隘的思维将阻碍着革新视野,缺规范标准、缺精确数据、缺严密流程、缺科学论证会降低行动的效率。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制定适应大国崛起与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战略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激烈竞争时代的巨大变革,要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幸存的“适者”,这条道路并不平坦,既漫长又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