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撑的人的意志,远胜过物质的力量。用心灵和泪水去布局谋篇,就必然产生穿透心灵的作品。
主题词:考验 记录 感情
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催生了数以千百计的各类优秀作品。其中,来自灾区的三位女记者的代表作品:《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献给北川的桔子》、《故乡,让我轻轻擦去你的泪》都体现出女性特有的浓厚和细腻的感情,堪称脍炙人口的名篇。
灾难的底色中,随处可见涌动着涓涓细流般的温情。比如:“麦子黄了,布谷鸟叫了,灾难的底色上跃动的依然是生生不息。”“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上,已有飘动的炊烟、新播种的玉米、新插秧的稻田。”
文章充满了仔细观察捕捉的细节。比如:“一个毛茸茸的玩具熊,孤独地挂在那里,等候着生死不明的主人。”“他带着一包纸,在月色里悄悄爬上一块岩石,面朝北川的方向跪下,给死去的父母重重地叩了三个头,一张张地烧光了纸。”
虽然是血腥而急骤的救灾场面,但叙述中有着女性特有的婉约。如:“她转身向店里跑去,但是,巨石追进了店里,追上了她。”“从此,以睡觉的姿势,安详地一睡不起。”
文章中叙述的事实是客观的,但个人主观色彩不经意就喷薄而出。比如:“当生我养我的故乡小镇在漫天尘土中越来越清晰,我却没有了还原的能力,因为那里几乎已经夷为平地。”“我不知道记忆的坐标,应该从哪一片废墟开始。”
浓郁的“情”字贯穿流水般的行文中,使许多关于灾情的文字记录都略显苍白、浮浅了。女性记者的作品常常以感染和熏陶见长,
而不是长于空泛的施教和枯燥的宣传,不是赖于材料的组织和术语的诠释。我们有理由为她们记录于此。
随.笔
媒体就要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资讯和信息。就要发出高屋建瓴的扛鼎力作,体现民族的主流意识,因为这种应时应景之作,是媒体舍我其谁的应有之义。但唯有熔铸了记者个体的丰富感情,具有浓厚个性色彩的作品,才更具穿透心灵的感染张力。
女性,犹如寒冬冰雪中傲开的红梅,用深厚的柔情与坚毅的风骨,传递出严冬中的一缕暗香。
这三篇文章,感情充沛而叙述从容,事件翔实而升华自然,体现着记者高度的综合素养。女性记者的付出,比起男性来相对要大,因为她们的硬件逊色于粗犷的男性。她们的肩上,挑着本不应该她们去挑起的担子。但由于她们有着男性记者比不过的柔弱,她们在“软件”上,比起男性驾驭和表现主题,似乎更“软”,备增伤感和悲情。女性从不吝啬眼泪。如果避重就轻,扬其所长,选取充满人性化的角度和题材,在最佳的方位上,实现自身性别优势的突破,就击中了人们心灵的最柔软之处,那是生命交响乐中最凄美的一个音符。
几年前范敬宜在为我的作品集作序时写下这样的话:“我们主张新闻写作要多从文学写作中吸取营养,借鉴文学写作丰富、多样的表达方法,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新闻
事实不仅更加可信,而且更加可读、可亲……现在许多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不是由于文学色彩过浓,而是由于表达缺少文采,单调、枯燥、僵化,令读者望而生厌。‘言之无文’,结果必然‘行之不远’”。
中国古代的词风诗话中,就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别,抗灾、奥运方面的报道要体现气壮山河的气魄,表达钢铁般的意志,也需要锦上添花的“婉约”。女记者作为职业女性的叙述,情感丰富、心地善良、心智敏捷,是和雄壮的气势、时代的壮美相得益彰的。
以报道别人为己任的记者,今年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报道的主角。其实,在她们的前头,留下了一系列中国优秀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履痕,依近年而论,《人民日报》著名女记者计鸿赓集十年之功,写出《荣毅仁传》,新华社著名女记者顾迈南写了《非凡的智慧人生》,凤凰卫视闾丘露薇先后出版了《我已出发》、《行走中的玫瑰》。中国的女记者们早就出发远行了。